本市公共场所设立分类垃圾桶已有多年,生活垃圾分类不仅能大大降低处理垃圾的成本,更能加大资源的回收利用率,达到环保节约的效果。那么,市民们是否已经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实际操作中又会有怎样的难题呢?为此, 记者 日前进行了随机调查。
六成人垃圾桶前随意扔
日前, 记者 蹲守在明日星城附近观察一处分类垃圾桶。这一处垃圾桶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灭烟处”三个垃圾箱。整整一个下午,共有27人在此丢垃圾,其中只有11人是按照性质将垃圾扔到了对应的垃圾桶里。也就是说,此次随访有六成市民在垃圾桶前随意乱扔。
记者 看到,市民仅持有一件垃圾时,比较容易正确分类丢弃。当天下午,共有14位市民拿着单件垃圾来到了垃圾桶前,有10位市民把垃圾放入了对应的垃圾箱,其中有7位市民将仅有的一个饮料瓶或一个食品包装袋丢进了“可回收物”,另有2位市民把抽完的烟头放进了“灭烟处”,还有1位市民把吃剩的果核扔进了“其他垃圾”。
不过,那些持有多件垃圾的市民的表现就不甚理想了。他们大多把所有垃圾不分类别地放在一个垃圾袋里,然后随机丢入“可回收物”或者“其他垃圾”之中。13位市民中,仅有1人将垃圾提前分成了两个垃圾袋,分别对应放入“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正确扔垃圾袋的比例仅有7.7%。
需厘清“可回收”范围
尽管近年来,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比较到位,但部分市民在实际操作中依然不清楚“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之间的区别,这是导致部分市民没有执行好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
“桔子皮不是‘可回收物’吗?它可以用来做陈皮梅啊。”采访中一位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很不准确,导致他总是搞错。甚至,还有一些市民认为,所有垃圾都是“可回收物”。处理具体垃圾时,正是这些错误的理解,导致部分人没有摸准垃圾分类规律。
“可回收物”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这些垃圾可以通过综合处理后回收利用,不仅可减少污染,还能节省资源。而“其他垃圾”则主要包括那些难以回收的垃圾,比如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所以,作为食品类废物的桔子皮就不能扔到“可回收物”中。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市民在实际操作中搞清垃圾分类呢?对垃圾分类有着良好认识的市民张先生认为,现在的分类垃圾桶上,只有“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象征性标记,如果能把这些象征性标记,改成具体的垃圾图标,能对市民起到更好的指导效果。
“垃圾袋”习惯有待转型
在采访中我们也看到,市民丢弃多件垃圾时,往往会把所有垃圾不分类别一股脑地扔进同一个垃圾袋。正是这种习惯,导致部分人丧失了垃圾分类的意识,所以人们的“垃圾袋”意识有待转型。
“分类垃圾桶虽然在路边,但垃圾分类意识在家里就要坚持。”市民张先生觉得,可能是垃圾桶在路边的缘故,不少人就定势思维地认为垃圾分类在路边进行,导致他们在家中没有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当他们从家里提着一大袋垃圾走到分类垃圾桶时,就不太可能当场分类扔垃圾了。
所以,市民们的“垃圾袋”意识有待改善,在家中也可设置不同类别的垃圾桶。收拾垃圾时,大家就方便把各种垃圾放入不同的垃圾袋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提着一大袋垃圾直接乱扔的“惯性”。
生活垃圾分类入桶有多难?其实都只在大家的一念之间。
(编辑:莫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