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高岳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他还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
推进垃圾分类,需要在“方便”与“不便”之间寻找平衡,离不开环卫部门、社区、物业公司以及居民的共同努力。现实中,收运处理渠道建设如何?居民如何真正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从规范立法到行为普及还有多远的距离?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垃圾分类链条上的几个环节,推出本版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尚未完成行为普及,主要原因是宣传教育不足,垃圾分类还没有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公众存在“所有垃圾是一辆车拉走的”“分了也白分”的刻板印象
● 垃圾分类立法重点是树立敬畏意识。除了引导市民的分类意识,建立配套设施也十分重要。赋予公民环境权,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并对污染环境者形成监督压力
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大事”。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指出,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不断夯实政策基础
持续推进垃圾分类
垃圾处理事关千家万户。习近平一直重视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工作。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2016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去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来到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此时来自居委会、企业的几位年轻人正在交流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的做法。习近平仔细询问了有关情况。一名年轻人称,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新时尚。习近平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来到草厂四条胡同,在和居民交谈时强调,希望老街坊们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
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垃圾分类处理这件“小事”?
在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完善垃圾分类过程,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2018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一份清晰的日程表已经呈现在眼前: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确定46个重点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截至目前,46个重点城市均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多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初见成效。
在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环境史博士毛达看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制定了路线图,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大的政策环境很重要,有了政策基础其他工作才能推进”。
据毛达介绍,自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垃圾要强制分类后,政府方面就体现出了落到实处的决心和意志,“这是近年来,中国在垃圾分类方面最根本的变化”。
多地探索落实办法
两网融合值得期待
实际上,关于垃圾分类,各地已经在不断探索。
早在2011年,广州市就率先出台全国第一部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的政府规章。2015年,又颁布了《广州市餐饮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管理(试行)办法》。然而,垃圾“围城”的困境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破解。直到2017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进行专门立法,第一次把垃圾分类作为一个全流程和全环节的整体。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