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变了味的“消费贷”,如何回归正途?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吴雨
近期,北京、深圳、浙江等多地下达通知,对消费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开展调查。记者了解到,监管趋严背景下,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加强对消费贷的管理。变了味的“消费贷”,如何回归正途?
消费贷的用途是支持居民的各类消费支出,包括教育、旅游、房屋装修、购买耐用品等,监管部门多次强调消费贷款禁止用于购买住房。但在实际运行中,如何保证资金一定用于消费是个难题。
北京市民吴先生因为买房首付款不够,通过一家城商行申请了25万元的消费贷,在审查了他的收入情况后,不到一周的时间,贷款就批了下来。25万元的资金进入他的银行卡后,吴先生提取现金,交了首付款。
“就是签了个合同,要求按时还款。银行工作人员没有特别强调不能用于购房,我觉得大家是心照不宣吧,毕竟银行也想把钱贷出去。”吴先生说。
“个人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放大居民部门杠杆,影响房地产调控效果,应坚决堵住各种漏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应将消费贷款发放时限控制在5年以下,并要求客户提供用途证明。对30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执行“受托支付”规定,将贷款资金支付到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减少被挪用的风险。
他同时提醒,关注消费贷款进入楼市不能只盯着商业银行,网贷平台对资金流向没有监控,进入楼市的比例可能更高。要加大对各类网贷平台的清理和整顿,对其提供的借贷业务,在借贷用途、资金流向等方面加强监测。
堵住了违规操作的漏洞,消费贷究竟该如何回归正途?
“打开手机点击几下,几秒钟就能到账,装修可以贷款,租房可以贷款,买新款iPhone也能分期付款,以前是找不到借钱途径,现在是衡量各种成本,选择向谁借。”广西百色80后小伙子韦少标感叹道。
韦少标经历的变化,折射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 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消费升级、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迅速。今年1至8月,我国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28万亿元,同比多增7833亿元。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消费信贷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很多,借款方式简单方便,很多是全线上,“秒”到账,但不同机构提供的产品各有特色。
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较低,一般在6%左右,贷款额度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但门槛相对较高,多数银行在存量客户中挑选符合特定条件的“白名单”客户。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等主要针对缺乏银行借贷记录的中低收入年轻群体,贷款额度多数在1万元以下,平均年化利率10%以上。
韦少标先后在深圳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贷款8000元和5000元,分别用于房屋装修和购买家电,因为良好的还款记录,不久前他的授信额度得到了提高。“从银行贷款要提交收入证明等各种材料,比较麻烦。虽然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高一些,但等额本息每月还款1000多元,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在“借钱”越来越方便的时代,对于居民个人而言,应根据自身经济能力,量入为出,合理借贷。专家提醒,消费信贷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由于我国居民提前消费的经验不足,要谨防忽视自身偿还能力,过度借贷、多头借贷的情况。
管好消费贷,用好消费贷,还其短期应急、支持消费的本源,这一新兴的金融服务才不会走了形,变了味。
(编辑: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