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火热背后浮现六大难题

  来源:中国商网贾欣然2017-08-1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到3530亿元,2016年达到4823亿元,同比增长了36.6%,预计2017年全年将突破6000亿元。

核心提示: 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到3530亿元,2016年达到4823亿元,同比增长了36.6%,预计2017年全年将突破6000亿元。为了尽早占领农村市场,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加速布局农村电商平台市场。今年6月,京东首家线下便利店开业,并宣称未来五年将在全国开设100万家线下店,其中一半在农村。阿里巴巴同时也启动了向农村地区下沉"菜鸟乡村"项目等。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农村电商仍有很多"痛点",技术与人才问题等都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电商发展势头迅猛,城市电商已经呈现饱和状态,而农村仍具开发潜力,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可谓正逢其时。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日前联合发布通知,决定今年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通知提出,2017年要在全国培育一批能够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的示范县。在政策力挺、企业推动之下,农村电子商务如今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

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到3530亿元,2016年达到4823亿元,同比增长了36.6%,预计2017年全年将突破6000亿元。对于这个成绩,不少行业人士均评价称“农村电商跑的速度要远远高出预期。”

为了尽早占领农村市场,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加速布局。

据悉,京东在2014年底开始在配送部门上线了农村电商项目组,主要原因是京东意识到大家当时关注度比较高的一线城市已经成为红海,农村市场则是一片蓝海。市场固然可观,但物流同样重要。对此,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电商项目之所以放在配送部门,是因为只有物流先下沉才能带动商流。今年6月,京东首家线下便利店开业,并称未来五年将在全国开设100万家线下店,其中一半在农村。

阿里巴巴同时也启动了向农村地区下沉“菜鸟乡村”项目,该项目计划3年内与本地化的物流合作伙伴一道,共同建设成为覆盖中国广大县域及农村地区的平台型综合服务网络;同时为城乡消费者、中小企业、电商平台提供商品到村配送、县域间流通、农副产品销售流通及各类商品安装维修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按照阿里集团的布局,计划在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巨头谋求在农村电商领域施展拳脚,在未来3到5年的时间内,农村市场将迎来巨变。不过,需要关注的是,虽然电商企业为了抢占农村市场正在绞尽脑汁地完善着乡村物流体系,但到目前为止,农村电商仍有很多“痛点”。数据显示,目前,农村电商的渗透率只有7%,低于10.8%的社会平均水平,特别是与工业品下行相较,农产品上行所面临的问题相当突出,其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国家支持农村电商的发展,更希望看到农产品上行。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农村电商应该做好品牌、平台和数据三个方面建设,发挥好电商在产业规划及引领上的作用,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弥补物流短板。

据悉,从目前来看,农村电商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六大难点亟待解决。一是农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标准认证难。目前拥有QS认证的农产品企业较少,“三品一标”农产品也是鱼目混珠流入市场;二是物流建设滞后。目前,农村因为乡村道路等各种问题,物流在可及性、可靠性、服务水平、速度等方面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三是人才缺乏。农村电商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薪资待遇不佳等因素,导致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四是金融支持滞后。目前,涉农金融机构对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战略认识尚属初级阶段,其中主要表现在平台建设亟待加强、在线融资系统缺失、资源投入缺乏等方面;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在网络建设上农村电商多数还面临网不通、速度慢、收费贵等问题,如何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已成为电商扶贫重要命题;六是商业监管问题。产品质量下降、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影响着农村电商的健康发展。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副主任付诚坦言,对电子商务的认识问题、技术能力问题、人才能力问题等都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政府扶持应走出相对单一的“撒钱”模式,应站在“战略性投入”的高度,需要中央和地方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电子商务企业、传统商贸企业、物流企业等的多方协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政府、社会机构和企业,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农村电商平台的实体终端应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只有农民腰包鼓起来,平台企业才能持久盈利。(编辑:宇强)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