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弱碱性水有利健康 专家:无科学依据

  来源:新京报信娜 薛珺2016-09-1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弱碱性水有利于健康的说法一直流传,近日,一条检测市面二十几种瓶装水PH值的文章再次刷遍朋友圈。记者到检测中心测试不同瓶装水PH值发现,即使同为矿泉水,其酸碱性也大不相同,甚至一些苏打水也呈酸性。

9月7日,北京智云达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用试纸检测瓶装水的酸碱度。

PH试纸蘸液体后迅速取出,等待变色。

等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PH值。

(新京报记者信娜)弱碱性水有利于健康的说法一直流传,近日,一条检测市面二十几种瓶装水PH值的文章再次刷遍朋友圈。记者到检测中心测试不同瓶装水PH值发现,即使同为矿泉水,其酸碱性也大不相同,甚至一些苏打水也呈酸性。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常务所长赵飞虹告诉记者,水的酸碱度并不是衡量水质好坏的指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则补充,目前,弱碱性水、酸碱体质等概念也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弱碱性水多为商家营销卖点

近日,一条关于瓶装水酸碱度的图文在网络热传。图片展示20多种市面常见的品牌瓶装水,加入试剂后,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酸碱性。该文章称,根据现场实验,蓝色为碱性,黄色为酸性。并建议市民喝水选择弱碱性水,称弱碱性水更健康。

弱碱性水,饮用水酸碱度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水质PH值与水质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喝弱碱性水真的更健康吗?朱毅回应,类似弱碱性水有助人体健康、人体体质为酸碱性等概念仍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弱碱性水”更多为商家的营销卖点。

赵飞虹解释,酸碱性不是衡量水质好坏的指标。比如,水里面的污染物多少,用PH值无法展现。

弱碱性水在胃肠内就被中和

我们常说的弱碱水,指水的PH值稍大于7。朱毅解释,人体的内环境相对平衡稳定,PH值一般在7.35至7.45之间。人体内环境不会因为喝下人体能够承受的酸碱物质后,改变本身酸碱度。

弱碱水喝下去后,在胃肠道内部就会被中和,并不会被人体吸收。

对于近几年流行的苏打水,赵飞虹解释,苏打水无非是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等碳酸氢盐。但在实验中发现,本应呈现碱性的苏打水却显示酸性。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赵斌分析,这与苏打水中加入柠檬酸等物质有关,喝起来有酸味,也与苏打水本身偏涩的口感不同。

赵飞虹解释,目前,很多苏打水均属于饮料范围,添加酸味剂、防腐剂、甜味剂等,并无所称的改善酸性体质等功能性作用。

●实验地点:

北京智云达检测中心

●实验样本:

12种不同类型瓶装水或饮料、PH试纸

●实验过程:

将瓶装水导入干净烧杯内,用PH试纸蘸取液体后迅速拿出。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色,并判断PH值。

●实验结果:

(见图表)

●实验分析:

实验人员介绍,根据数据,同为矿泉水,但PH值及酸碱度却不同。例如,有些矿泉水为碱性,有些却呈弱酸性。饮用水的PH值则大多为中性,为6或7。此外,由于一些饮料中加入酸性物质,因此,PH值为3,酸性较强。

赵飞虹解释,酸碱性不是衡量水质好坏的指标。比如,水里面的污染物多少,用PH值无法展现。她说,水的PH值与水中成分有直接关系。例如,大部分纯净水、蒸馏水中矿物质含量低,因此中性或偏酸。但如果水中矿物质元素,如钠、钾等元素较多,水则偏碱。但某些山泉水中矿物质含量也较低,水也偏酸。这也是为什么同为矿泉水但酸碱不同的原因。

科普

矿泉水、矿物质水、饮用水、蒸馏水到底有什么区别?

目前,市场上瓶装水包装名目繁多。饮用纯净水、包装饮用水、天然矿泉水、雪山矿泉水等名词层出不穷。赵飞虹解释称,目前,所有瓶装水都可分为两大类,饮用天然矿泉水和包装饮用水。后者是除矿泉水之外所有的水,如蒸馏水、纯净水等。

矿泉水大多价格偏贵。赵飞虹说,天然矿泉水生产企业需要取得采矿许可证,并保证未改变水质本身矿物质含量。水取出后,经过简单杀菌等措施后即装瓶。

这与早些年出现的矿物质水大不相同。矿物质水是在纯净水的基础上,模拟矿泉水指标,加入某些矿物质。“但加入量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成本为1毛钱的水中也就加入1分钱的矿物质。”赵飞虹补充道。

纯净水和蒸馏水则经过相应的过滤过程。赵斌认为,大多纯净水可能也通过蒸馏过程。蒸馏中,水变成水蒸气,但所有水中矿物质无法通过汽化过程,因此被过滤。

蒸馏的过程中会除掉无机盐,将水软化。高温热处理也可杀菌。

提示

怎样喝水更健康?

多位专家均提示,水并没有那么多功能性的作用。朱毅说,水就是水,功能单一,没有必要在水上面增加概念。

赵飞虹特别提到需关注每日水量。她说,每人每天至少需饮用1.5L到1.7L纯水,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及慢性病发生。但她特别提示,饮料等非纯水并不在列,“喝饮料基本没什么用”。

喝水时间上,赵飞虹提示,每日早上及睡前,最好喝水200ml至300ml。她解释,早起后容易出现脱水,临睡前补水也可防止血液过度黏稠。(摄影 薛珺)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