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的源泉--访著名画家靳军

  来源:中国艺术传媒网王国祥2016-08-2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在京郊企业界,有一名企业家在事业巅峰期,毅然放弃了苦心经营的企业,开始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他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就是油画家,国画家靳军。

\

 在京郊企业界,有一名企业家在事业巅峰期,毅然放弃了苦心经营的企业,开始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他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就是油画家,国画家靳军。“ 八一”期间,记者带着几多好奇与疑惑,对话了回家乡收集麦收素材的靳军,解读他不为人知的绘画情节。

\

王问:回到家乡收集素材搞创作,是你多年的习惯和坚守。那么,你对家乡最深刻的印象有哪些?

靳军答:印象深刻的是家乡人的纯朴和四季的景观。家乡人的纯朴,不仅赋予了我创作灵感,而且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感染力。家乡的自然景观,不仅让我有故乡的情结,而且滋养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春天,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旁桃花、梨花、杏花、油菜花点缀其中,色彩烂 漫,清新美丽。夏天,麦田翻着金浪着实让人兴奋,让人震撼。秋天,丰收的喜悦总是演绎着一个个成长的故事。冬天,远处的皑皑白雪与近处的袅袅炊烟互动,几 个挂在枝头的柿子含笑聆听街头巷尾不时飘来的天籁之声,家乡的人们扭起秧歌,跳起了健身舞。加之古镇老街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又一次加深了我对家乡的印象。 这些原本就是如画的场景,若在闹市难以捕捉,只有这样的乡土生生不息,给画家去寻找定位和复制升华。多年来,我的获奖作品无不打下家乡的烙印。所以说,家 乡是永远的牵挂,也是我创作的源泉。这次回来,重点是收集一些收麦子的场景,计划创作一幅儿时的记忆与时代变化相结合的作品,反映建党95年来的富民政 策、科技兴农速度和产粮大县的霸气。

  

\

王问: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学画油画的,其过程艰辛吗?

靳军答: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因为我的童年是在“文革中”渡过的,多种因素导致我学习成绩很差。记得从三年级开 始,因成绩不合格被留级。原地踏步导致我很调皮,以至于课程学不进去,唯有对画画热情不减。于是,我课间在黑板上画老师的头像,课中在作业本上画想象中的 插图。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常被罚站,给同学们站岗,因此留下许多笑柄。多年后我请老师们吃饭,结果班主任笑着像放电影一样把我在学校的顽皮数说了一遍。正式 学画画应该是1980年,那时县文化馆组织了一个美术培训班,尽管只有2个月,却让我知道了美术的基础知识,以及素描、速写、透视等专业术语。结束后,我 拜文化馆副馆长王凤良为师,继续学习素描和色彩。一年后,我又经长辈介绍认识了叶国显老师,跟他继续学习素描色彩,见到他画的一幅油画,【悼念总理】,也 是从这时起我喜欢上了油画。由于有老师的呵护,我一边学习画画,一边与老师帮文工团画布景,就这样由积小成到积大成,独自完成话剧《高山下的花环》的全套 布景绘制。1983年也就是我18岁那年的年初,有一天我父亲找到我说,“你挂在家里的几幅画被征兵的看到了,问你想不想当兵”?我很开心的答应了,并顺 利应征入伍。幸运的是到班里不久,就被连队抽出来搞军民共建。后来宣传科发现我是个人才,就建议把我调到师部电影队。再后来军事博物馆承接了一个国务院的展览, 我又被海选抽调去做助理。可以说,这是我步入绘画殿堂的一个转折点。报到后得知,我是给何孔德、郑洪流、杨克山、高虹、魏楚于等知名画家当助手,这个意外 让我激动不已。助手之余,也是我求学之时。这些学苏派的老师,只要我有求,谁都愿意教我,所以我进步特别快。这期间有好几幅作品参加了展览并 获奖,有几百个刊头设计被报刊选用,还设计了总政军地两用人才有声教材的封面和包装。由于当时小有名气,部队想推荐我去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 。但就在这时,父亲患了癌症,加上我放电影时被电击留下了后遗症,无法正常工作,加上部队也不允许油画人体的创作等因素无奈之下,我选择了退伍还乡。不 久,父亲病逝,因父亲重病期间借的钱一时 无法偿还,导致全家压力很大。所以,那段时间我没有也无心搞创作,尽全力帮助母亲操持着家。重新拿起画笔应该是2007年。为了再上台阶,我又于2010 年考取了中央美院徐悲鸿油画进修班,开始系统地学习油画和油画理论,立志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油画家。

王问:这些年都经历过哪些刻骨铭心的事?

靳军答:说到刻骨铭心的事有几个。退伍回来,我心志不衰,先是用我在部队的成果在县文化馆举办了一个【老山前线 美术作品展】,后是县委宣传部通知我带上三幅作品去安阳参加地区的美术展。临走时,母亲给我14元钱,加上自己还有6元钱,心想送完画就回来,20元够用 了。结果按要求需住上3天,到了第二天已身无分文,导致一整天没吃东西。到了第三天开幕式后,我就找到领导说必须走着回家了。美协主席得知实情后,当即掏 出10元钱给我,说吃点东西再买车票回去吧。买完车票后,我把剩余的2元钱给两个妹妹买了10个烧饼。母亲知道后说我不该乱花钱。原本就气不顺,听到嗔 怪,我一下子大声吼道:“你给的钱连吃饭都不够,还要住3天【那时旅馆住一晚才六元钱】,丢死人了!家里就真的穷成这样了吗”?这时母亲没有再责怪,而是 轻声地说,“儿啊,知道你去参加展览要花钱,娘昨天天没亮就叫上邻居赶上毛驴车走了30里路,把家里仅有的一点棉花卖了45元钱,我早饭、午饭都没舍得 吃,只是给帮忙的邻居买了两个火烧。本来准备都给你,没曾想刚到家就遇到要帐的。于是就还了人家30元。。。。。听到这里我哭了,我错怪了母亲。母亲45 岁守寡,竭尽全力照顾着我们兄妹。因为父亲的病,家中欠债近2万元,那时候,一个乡里面有个万元户就是不得了的事儿了,这笔不小的数字如一座大山压在母亲 的身上,怕我有压力从没对我说过。因此,从1990年起,我就放弃了做画家的梦想,以帮母亲养家为己任,骑上自行车走街串巷为需要的人家画影壁墙或画肖 像,慢慢地,家里生活有所好转。1999年我又被特招来到北京军事博馆,,,,,,但四年后再次离开军事博物馆下海经商,并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但由于 不懂经营,导致连续两年多都没有业务。就在维持不下去准备打包回老家的时候,接到了南方一个部队军史馆的建设工程。从此顺风顺水。 2006年的一场重病,家人不再让我做工程了,2007年我才又重新拿起了画笔。当时有一个工程需要制做战争场景,画一巨幅油画,我预算大概200万元, 等我约定画家时,条件是没有500万元不画。这幅名为《塔山阻击战》的半景油画高5米,长45米。无奈之下,我只好赶着鸭子上架,自己来画。但没想到的 是,作品完成后军方一次性通过。这也是我画画挣到的第一笔钱。

\

王问:你画画以什么风格为主?灵感来源于哪里?

靳军答:一直以来,我坚持以写实的格调钟情于战争题材、乡土风情和人物的创作。因为,这些景物大都是我最熟悉并 且能感受到最亲切的地方,有的已经烂熟于心,融入血液。我的画风,受到油画家杨克山水粉画及油画作品的影响很大,还有油画家何孔德的技法。主基调是写实, 辅之用意境诠释主题,用感观得悟思想,用画外音补白拓展,用艺术手法和艺术语言获得美的感受,达到美化净化心灵的目的。为了打基础,短短的几年间我创作了 不同题材的作品数百幅,画了近万幅人物、景物和动物的速写。我不断地汲取中外文化的修养,把油画和民族的审美习俗紧密结合,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做一名传 播真善美的使者。去西藏领略藏民全部家当随身带的潇洒;去云南感悟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和习惯,去广西博采自在、自为、自主、本源和自治的本土之貌、民族之 魂……通过所行、所感和所悟,将各民族的原生态,不加修饰地呈现,弘扬中华文化的底蕴。《塔山阻击战》300多个人物,数十个视觉焦点,我以气势驾驭战 场,以变化结构神态,在动静无端中升华主题,使潮水般的军队在震天的吼声和遍野的狼烟中,或依托阵地运动,或察看战场态势,或冲锋呐喊,或短兵相接,场面 撼人心魂。《硝烟散去》取材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画面以半写实的手法,让观众能从中感悟到什么是战友之情。此外,《上甘岭战役》《决战荆江》《东江纵队》等 10多幅作品也都气势恢宏,军味浓郁。《乡村》系列,画面删繁就简,极力淡化传统技法对主体个性情感的束缚,追求一种相对自由的且个性十足的表现和宣泄。 《高原系列》把画路拓展,形成一种原始质朴的、民族多元的、刚柔相济的、美和冷峻孤寂的肖像风格群。《男人眼中的世界》系列,取材于局部,或根叶瓜果,或 烟嘴把玩, 把自然界各种神奇的具象合并同类项,呈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秘。《美女与野兽》系列以特写形态之美的方式演绎灰姑娘的神话。《盼》系列,取材于广西的 融水,用一种无奈又祈盼的眼神等待熟悉的身影出现。《西部印象》系列从细节入手,通过典型的服饰、饮食,演绎细腻的情感,以及饱满的姿态,多角度地诠释地 域特点和民族风情。《陌生》系列是我的亲身感受,希望勾起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祈盼》是一幅创作于汶川地震灾区的作品,画面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凝视,表 达心中的鸿鹄之志一定会实现的愿望。《妞妞的学费》以红红的辣椒为素材,在多和艳的烘托中,使天真无邪的满足溢满画面。作品还吸收了年画的喜庆风格,用本 色互动忌跳求稳,用画外音追求画里画外的统一,达到未见其人,已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王问:熟悉你的人都在说你不但是油画家,而且快成为国画家了。你的这种转化、互动是出于什么思考?

靳军答:先油画再国画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超越,也可以说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尝试。画油画,我虽轻 车熟路,但需要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油画的本体,还游离于它延伸的艺术,诸如国画、舞蹈、诗歌等。这些笔墨功夫、造型能力、表现意境从某种程度而言,都 有殊途同归之感悟和相互借鉴之功效。所以,我把油画和国画比作我从事艺术的“两个轮子”,相互用力、相互激发、相互碰撞、相得益彰。我认为,态度是奋发向 上的动力,选好老师是上台阶基石。我是2012年5月开始学习国画的,这里不妨我把拜师的经历透露一下。有一天我收拾工作室时发现存有两刀宣纸,收拾妥当 后,我就取出笔墨试着画了几幅小品人物和2幅小品山水,自己审视时感到,由于自己速写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故人物的造型感觉还行,但山水显得极差。尽管这 样,还是硬着头皮将习作在一次聚会中拿给陈培伦老师指点。没想到他看后对我赞赏有加,并耐心地予以指导。就这样,渐渐的我成了他的学生,一边体会老师作 画,一边精心完成老师规定的习作。一个月后,当我把新作展现在老师面前时,他夸我进步很快,从此每每耐心手把手指导,并在半年后正式收为门生。学人物画也 是一种缘分,由于喜欢史国良老师的画,于是就购买了他的人物画教学技法光盘,一遍遍地观看,一次次地学习临摹,历经上万张的速写实践,方才有了笔底之功, 并在一次电视书画大奖赛上获得优秀奖,也是在这个场合第一次见到担任评委的史国良老师。天赐良机,我写了个字条,在保安的一再劝阻下我大胆的呈给老师。史 国良老师看后很高兴,说是缘份,当晚就给我打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耐心地指出我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两个优秀老师的不吝赐教,是我修来 之福,人生大幸。当然,学习绘画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得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新我。在研习中感悟,史国良老师师从周思聪、黄胄等名师大家,画作中集 成了中西画融合创新,南北国画技法融合,以及人物画与速写的结合与转换,或以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相结合的独特画法,使作品简括传神,富有浪漫的生活气息和 时代感。或以择善择要,捕捉撷取,毫不避讳的笔墨功夫,刻画形神兼备写实的艺术形象。或以体块结构,明暗光线,以及水墨晕染、层层叠加之法,表现万象。陈 培伦老师师从龙瑞,刘大为,学宋元诸家 ,绘画实践中,他领悟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真谛,不仅身临自然,而且融入自然,通过心摩手追,得其良多。于意境,追求文气和雅致,远避尘俗,以自由境界 去抒写旷达之气,表现人格独立之情和静远澄澈之心,于传统笔墨,善于把写实的感觉化为空灵、朴拙又飘逸的线条,把山水画的要义 ‘行笔如耕地,擦皴用笔如蚕食,惜墨如金,行线笔转’实施在画面上。于气韵,不是将着眼点表现物象的质感,而是以笔墨来表现自然的美感魅力,通过 “静”与“虚”的精神境界,将单纯化成气象,从壮美进入到崇高。所以,我以油画、国画各占50%的精力坚持用功,一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外师造化,中 得心源,即从理论上领悟各种要素的画法,另一方面取法乎上,定期将选定的临摹习作呈给老师点评。继而,不断地在继承中厚基础,在融合中生变化。我认为,选 题不同,生象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大自然的本真。所以,我不仅物化老师的作品,而且探秘老师的画外功夫,并在理解消化得真的基础上赋予“我” 之个性。比如在架构上利用厚实的速写之功使造型更精准,在布局上打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元素,如 “三六九往上走”“聚宝盆”之吉语和愿望,使作品更接地气,在表现手法上,遵循老师“作为画家应内心丰富,落笔寄情,真诚为人”的教诲,将情感融入笔端, 以写实传神的笔触,撩示出各民族纯洁、善良、虔诚的内心世界,用丰富的线条和油画的技法,传递万千之境中的兀傲之气,展现生命自强自足之美和独到的审美特 质。使人物作品简洁明快、造型准确,动静有端、情趣浓郁,使山水作品清新隽秀、空灵秀逸、意境深远、格调高雅。这次主要是展示一些国画山水和国画人物,都 是两位老师指导过的。

  

\

 王问:回顾走过的艺术之路,是什么动力和信念让你张开双臂拥抱多彩的世界?

靳军答:若谈动力来自于对绘画艺术的挚爱,若谈信念来自于对人生坎坷的征服,若谈支持来自于对家庭成员的理解。 我的人生不是很平坦,经历过一波三折,失败过也成功过,失落过也开心过,而且职业的不规律性让我困在“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之列,此外,还因 电击留下后遗症。尽管如此,我没有怕过,也没有止步。我觉得一个理性的画家,既要持之以恒地用功,以作品说话,又要不断地修订高度,挑战和超越自己,在多 彩的世界绘就多彩的人生。说到收获,当属人生经历与阅历的积淀;说到快乐,当属一幅幅作品的完成并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每当此时,一种满足油然而生,同时, 一种心象重又生成。总之,我是一个刚刚步入艺术之路的探索者,真正徜徉艺术殿堂还需加倍的努力,还需伴随中国梦的节拍绘就源源不断的精品佳作!

\

作者简介

靳军(笔名久军),1964年出生,祖籍河南滑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2016年被网络评选为最具影响力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家。

自幼学画。油画师承杨克山、李如,国画师承陈培伦、史国良, 2010年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油画班,且长期坚持军事题材、农村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作品多次入展并获奖,并被多家军史馆、博物馆、艺术馆和国内外各界人士陈列收藏。  

\

\

\

\

315记者摄影家网诚招全国省市分站合作。


更多资讯敬请微信关注“315记者摄影家”公众号。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