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追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流量明星疯狂应援、盲目消费时,当我们目睹某些"网红"靠低俗炒作博取眼球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样的星才真正值得我们追寻?"半条被子"的故事给了我们最深刻的启示——那些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才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

"半条被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诠释了共产党人最纯粹的精神品格。1934年,三位女红军战士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借宿时,看到贫苦村民徐解秀家徒四壁,毅然将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蕴含着"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半条给老百姓"的为民情怀,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这种精神品格,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追寻的精神坐标。
当今社会,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正在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部分年轻人沉迷于追星文化,把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对流量明星的追捧上;一些网络平台为了博取流量,不惜制造低俗内容;某些"网红"为了出名,甚至突破道德底线。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社会价值观的混乱与迷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追寻那些真正闪耀着精神光芒的"星",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我们要追的星,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就像"半条被子"故事中的三位女红军战士,她们没有留下姓名,却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这样的"星"随处可见:扎根乡村数十年的乡村教师张玉滚,用坚守点亮山区孩子的未来;"燃灯校长"张桂梅,拖着病体创办女子高中,帮助2000多名贫困女孩走出大山;"人民英雄"张定宇,在疫情期间拖着渐冻症的身躯坚守抗疫一线......这些闪耀着精神光芒的普通人,才是我们最应该追寻的"星"。
我们要追的星,是那些用专业和担当诠释责任的时代楷模。"半条被子"故事中的红军战士,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这样的精神在无数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群体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九十高龄仍坚持下田搞科研,"天眼之父"南仁东用二十二年坚守换来中国天文学的突破,"抗疫英雄"钟南山84岁高龄仍逆行出征......他们用专业和担当,在各自领域绽放光芒,这样的"星"才值得我们去追寻和学习。
我们要追的星,是那些用忠诚和奉献守护家国的英雄群体。"半条被子"故事中的红军战士,诠释中国共产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这样的精神在人民子弟兵、公安干警、消防队员等群体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戍边战士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战斗口号;排雷英雄杜富国在危险时刻喊出"你退后,让我来";消防员陈陆在抗洪抢险中英勇牺牲......这些用生命守护家国的英雄群体,才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
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信念温暖人心。"半条被子"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八十多年前,但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从这样的红色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寻那些真正闪耀着精神光芒的"星"。这些"星"的光芒,将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坚定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需要新担当。让我们以"半条被子"精神为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寻那些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星",让他们的精神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值班编辑: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