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月
久未提笔,昨日得瞻沈老师茶诗佳作,颇喜,努力和之。
一
何愁白发掩青丝,大道朝闻犹未迟。
愿洗尘心如梦远,香茶煮罢煮禅诗。
二
窗前蝉浪似无涯,云影依依日渐斜。
小扇轻挥书漫读, 且噙妙句佐清茶。
三
浮沉绿意一杯中,夜月邀茶自不同。
轻啜浅斟重入口,清香阵阵漾凉风。
四
莲花映日小桥东,荷叶山泉递爽风。
往事凡心随水淡,诗茶情味效江翁。
附江鸟老师原玉:
品茶四首
(一)
长年陋室结蛛丝,满架图书绝妙辞。
闲品绿茶幽梦远,尘心洗尽好吟诗。
(二)
窗前信笔走龙蛇,不觉风和日已斜。
口角生香心欲醉,闲吟旧句品新茶。
(三)
书斋幽静月明中,毕竟新茶味不同。
嫩绿一杯方泡就,清香四溢漾春风。
(四)
芸窗日丽意从容,煮石烹泉三月风。
新绿盈盈香满室,江南春色一杯中。
这组唱和茶诗以清简笔触勾勒茶境禅心,在日常闲适中暗藏生命哲思,四首诗各有侧重却一脉相承,共同构筑起诗茶相生的精神家园。
第一首开篇便见通透心境:“何愁白发掩青丝,大道朝闻犹未迟”,以 “白发青丝” 的对比破时光焦虑,借 “朝闻道” 的典故立生命信念。后两句 “愿洗尘心如梦远,香茶煮罢煮禅诗” 将茶与禅、诗紧密相扣,“洗尘心” 三字点出茶的净化功能,而 “煮罢香茶煮禅诗” 的递进,更显茶为诗魂、诗为茶韵的交融之境,尽显以茶明心、以诗悟道的从容。
第二首转向夏日闲居之趣:“窗前蝉浪似无涯,云影依依日渐斜” 以蝉鸣、云影铺展夏日长卷,蝉声 “无涯” 与云影 “依依” 形成动与静的映衬。“小扇轻挥书漫读,且噙妙句佐清茶” 将文人雅事娓娓道来,“噙句佐茶” 的细节尤为精妙,茶成了诗句的调味剂,诗又为茶香添了文韵,在扇影书香中勾勒出茶与诗互为表里的闲逸。
第三首聚焦品茗的细腻体验:“浮沉绿意一杯中,夜月邀茶自不同” 以 “浮沉绿意” 喻茶之姿,又以夜月为茶之伴,赋予饮茶场景独特意境。“轻啜浅斟重入口,清香阵阵漾凉风” 从动作到感受层层递进,“轻啜浅斟重入口” 的品饮节奏,暗合茶需细品的真谛,而 “清香漾凉风” 则将味觉转化为触觉,让茶的清冽在夜色中更显悠长。
第四首借景抒情,意境最为开阔:“莲花映日小桥东,荷叶山泉递爽风” 以莲花、小桥、山泉构筑清雅画面,自然意象皆含生机。“往事凡心随水淡,诗茶情味效江翁” 将茶事升华为生命态度,“随水淡” 的不仅是往事凡心,更是对俗世纷扰的超脱,而 “效江翁” 的追慕,则让诗茶情味有了历史回响,尽显以茶涤心、以诗寄怀的通透。
四首诗以 “茶” 为线贯穿始终,从禅茶一味的哲思到夏夜品茗的闲趣,从茶汤浮沉的静观到借茶明志的超脱,既写茶之形、茶之味,更写茶之魂。诗人将日常茶事与精神追求相融,在蝉鸣、夜月、荷风等意象中,让茶成为涤荡心灵的媒介,诗成为安放情怀的载体,尽显 “诗茶情味” 的人生境界。这种于平凡中见真趣的笔法,恰是茶诗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豆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