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中国:把她讲给世界听

  来源:中国青年报王晓东 何畅 张秋红等2024-05-2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长城、故宫、大熊猫……在这些传统中国IP已经被外国人熟悉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及其文化元素早已走出国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国青年来到中国,感受中国,并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之美。今年5月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我们采访了8名生活在中国的外国青年,和他们一起聊旅游的意义,听他们讲旅途中的故事。

法国青年罗凡彬:在体育旅行中深度了解中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晓东 见习记者 何畅

今年是法国运维工程师罗凡彬来到中国的第15年。15年来,他参加了50多场公路跑、越野跑、障碍赛。参加赛事的过程也是他深度了解中国的过程。

今年4月,罗凡彬参加了徽州古城55公里越野赛。讲起这次比赛,他说:“在历史悠久的地方跑步,是一次特别的体验。我们穿过了传统的村庄,还经过了盛开的油菜花田和竹林。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比赛,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要去这个地方。我认为举办这类活动是开发新型旅游、让体育爱好者了解中国丰富文化遗产的绝佳方式。”

在工作、运动之余,罗凡彬去过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深度游览了北京。今年“五一”假期,他在北京香山参加了越野跑比赛,还参观了北京可以艺术馆的“地球奇旅”法国自然历史展览。

城市现代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的并存,让他深深着迷。在他看来,现在的北京与15年前他刚来的时候已经大不相同,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作为“城市灵魂”的历史遗址,“被保留乃至在某些情况下得到翻新”。

近年来,罗凡彬游览了青海、甘肃、云南等地。他的手机壁纸是在甘肃旅行时拍摄的照片,那里有他喜欢的山脉和动物。他在云南哈巴山顶也拍摄了一张照片,并用作了微信头像。登上山顶时,他感慨万千:如果此生从未踏上过中国的土地,如果从未锻炼出好的体魄,那么这张照片就不可能存在。照片的背景是哈巴山顶的日出,“那是一个非凡的时刻,我将会终生难忘”。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罗凡彬对中法文化旅游的前景充满期待。在他看来,两国人民面对面的相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通过文化旅游,让两个国家的人了解对方丰富的文化”。

——————————

印度尼西亚留学生陈俊伟:镜头里的中国城市“符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秋红

西安的兵马俑、南平的茶、满洲里的雪……在印度尼西亚留学生陈俊伟的眼中,中国每座城市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来到中国求学近5年,陈俊伟去过北京、西安、福州、满洲里等20余座城市,并用镜头记录下他对每座城市的独有印象。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比如长城、大熊猫,但我认为中国最著名的还有兵马俑……”在陕西考古博物馆,陈俊伟举着手机,用英文向网友介绍。

今年4月,陈俊伟去了西安。“我从小就听说,去中国一定要看兵马俑。”他说,“以前都是通过课本或视频看兵马俑,这次终于看到了,很震撼!每个兵马俑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在西安创作的视频,从文案、主播到拍摄、剪辑都由陈俊伟独自完成。“讲解员用中文讲解博物馆内陈列的文物,我再翻译成英文制作成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

2020年12月起,陈俊伟和同学一起运营视频账号。“一开始我们记录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后来就拍摄中国传统文化。”陈俊伟到每座城市都会拍摄当地的特色文化或产业,3年多吸引了4万余名粉丝的关注。

福建省南平市的茶文化,是陈俊伟最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他拍摄的视频还获得了“丝路正青春 风采看福建”外籍友人短视频征集大赛二等奖。陈俊伟回忆:“在印尼,我们喝的是用茶包冲的茶水;在中国,当地的朋友会为我用茶叶沏一杯茶,表达热情。”在南平的武夷山下,陈俊伟在茶农的带领下体验了采茶和品茗。“从采摘、制作、沏茶到品茗,每个环节都很神奇。”南平的茶成了陈俊伟对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在满洲里看雪是陈俊伟中国行的难忘体验。从小在印度尼西亚长大的陈俊伟,2023年冬在满洲里第一次看到雪,他拿起相机记录:“我以为雪都是软软的,这里跟我想象中的雪有些不同,我很高兴!”陈俊伟在游记中写道:“我在满洲里看到的雪,这辈子不会忘掉。”

“上次去北京很遗憾没去长城,我还希望再去北京拍摄。”在陈俊伟的镜头中,还将不断刷新中国城市的特殊“符号”。

 ——————————

马来西亚“铁腿大学生”李思净:骑行感受中国风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

一个月前,全网都在寻找4名大学生,其中就包括来自马来西亚的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李思净。

原来,今年清明节假期,他和3名大学生一口气从北京骑行到了天津地标性建筑“天津之眼”摩天轮。125公里,10小时28分不间断,网友们戏称骑自行车的他们是“铁腿大学生”。

“我快要毕业了,就想要做点疯狂的事情,留下一点纪念,用骑行的方式深度感受中国的风景。”李思净说。

他的第一次骑行始于2023年9月,起初是为了减肥。随着时间的推移,骑行逐渐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每天骑行约70公里,花费4个小时左右,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如今,尽管做毕业设计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但他的骑行习惯仍未改变,每天仍会骑行约40公里,享受与这座城市亲密接触的时光。

谈到选择骑行出游的原因,李思净表示,北京的地铁和公交虽然便捷,但无法让他深入体验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骑行让他能够更自由地探索城市,发现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美景。

骑行过程中,李思净常常能遇到在胡同里闲聊的大爷、在河边钓鱼的人群以及摄影爱好者,“这些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北京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骑行中,李思净观察到,北京这座城市既有繁华的都市景观,也有宁静的郊区风光。“春天的花海、夏天的绿意、秋天的油画和冬天的雪景,都让我流连忘返。”

北京至天津的这次骑行,让他成了一名“网红”。他和3名同学沿途欣赏了美丽的风景,体验了不同的文化氛围。李思净说,这次骑行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广阔和多彩。

对于毕业旅行,李思净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他打算和朋友一起骑行南下,途经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最终到达四川成都。在那里,他们将尝试沿着川藏线骑行至拉萨。

在谈到“特种兵”这一旅行方式时,李思净表示非常赞同,他自己也体验过几次。他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用脚步丈量这个世界的美好。“希望更多的年轻朋友可以尝试不同的旅行方式,去发现更多未知的美好。”

——————————

韩国UP主方载盛:开启“味蕾挑战” 爱上舌尖上的中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晰

来自韩国的UP主,拿起拍摄装备,背上行囊,在中国11个城市留下旅行足迹,开启“味蕾大挑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挑战者”方载盛会告诉我们答案。

16年前,当时15岁的方载盛第一次来到陕西西安,开启了他为期3年的留学生涯,与中国的缘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时至今日,这座古都的历史、美食和熟悉的朋友,依然是方载盛脑海最深处的记忆和思念。

2018年,方载盛成为B站UP主,开启了他的“中国之旅”分享。从“千年古都”西安到“天府之国”成都,从麻辣火锅飘香的重庆到珠江畔繁华的广州,从宁波的渔港风情到杭州的西湖美景,方载盛用脚步去丈量,用镜头去分享。苏州的古典园林、北京的故宫长城、哈尔滨的冰雪世界……方载盛用心感受每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也对中国的人文和美食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到目前,方载盛已去过中国11个城市,发布旅游生活体验视频200余条,在B站平台拥有了45.2万粉丝。

说起印象最深刻的地区和美食体验,方载盛毫不犹豫回答是川渝地区。“我原来就很喜欢川菜和麻辣火锅。当我真正到了川渝地区后,感觉比我想象中更有魅力,人们都非常热情,地方特色很浓郁,吃到的川菜和火锅真是难忘!还有冰粉我也特别喜欢,是从没品尝过的特色甜品小吃。”当然,让他难以忘怀的还有上海本帮菜,“我每次带韩国的朋友去吃本帮菜,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的”。清冽的酸、细腻的甜、涩涩的苦、热烈的辣、浓郁的咸……美食爱好者方载盛很享受跨越中国南北方的“味蕾大挑战”。

在旅途中,方载盛结交了许多有趣的朋友。有当地居民、各地旅行者以及粉丝们。通过朋友间的交流,方载盛了解到更多的中国历史文化,也让朋友们了解到很多韩国的文化风俗,也为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每个城市的饮食、文化和生活都有区别,各具特点。中国是一个非常多元化又极具包容性的国家,我真的非常喜欢这里。”方载盛今年计划启程前往中国的沙漠之地,去领略独特的自然风光、美食文化和人文风情。他将中国视作一个无尽的宝藏库,渴望深入挖掘其无尽的魅力,希望自己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

——————————

越南留学生黄秋姮:在旅途中感受中国服饰的魅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媛媛

来自越南的黄秋姮在北京留学,是一名大四学生。在中国留学的4年,她没有停止旅行的脚步。

在中国的江南水乡苏州,黄秋姮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我曾在课本中学到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烟雨如江南,山水如墨染’,苏州是一座古典与现代交错的城市。”黄秋姮告诉记者,她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化,因此一直对苏州充满向往。

来苏州前,黄秋姮就做好了攻略。“他们说去苏州一定要穿华服在平江路拍照打卡,因为那里非常有古风的感觉。”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身穿华服的黄秋姮置身苏州,仿佛穿越到了中国古代。

黄秋姮发现,这里有很多旗袍店。来中国之前,她就对中国的旗袍有浓厚的兴趣。“中国的旗袍与我们越南的国服‘奥黛’非常相似。”黄秋姮告诉记者,越南54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传统服装,但奥黛属于越南的国服,在过节的时候都会穿。

“与奥黛不同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旗袍更显身材。我看过很多中国民国时期的电视剧,剧里的女生穿上旗袍很美。”那时候她就想,如果去了中国一定要买一套旗袍。此次苏州之行圆了她的梦。

“苏州的江南风景古典而浪漫,旗袍给人的感觉则是优雅又清高。”黄秋姮认为,苏州这座城与旗袍是“绝配”。

服饰是不同地方文化特色的体现。在旅途中,一旦发现当地有特色的服饰,黄秋姮都想去了解和体验。在广西的桂林,她被苗族服饰深深吸引。“苗族的民族服饰非常漂亮,服装设计很精致,也有很多配饰。”

黄秋姮不仅喜欢中国服饰的美,更赞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制造工艺。她去过承德博物馆,领略了清朝皇家的服饰。“龙袍的制作非常精良,是黄金丝线制造的,太精致了!”她还去过四川成都,走进了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的图案设计精美,色彩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黄秋姮说,最吸引她的是蜀锦的制作工艺。上面的每个细节都写满了“一丝不苟”4个字,让她领略到了工匠精神。

黄秋姮希望自己将来能去中国更多地方,体验更多有特色的中国服饰。她也愿意把这些漂亮的衣服带到越南老家,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

危地马拉女孩塞莉娅:用镜头讲述“中国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媛媛

近日,在武汉“航天科普系列展览”上,来自危地马拉的塞莉娅因其流利的中文被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夸赞。因为爱上了一个中国男孩而来到中国的她,14年间走过中国的50多个城市。所到之处,她会用镜头给海外的朋友讲述这里的“中国故事”。

“我很喜欢中国,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塞莉娅告诉记者,危地马拉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少。“我觉得有必要通过我的力量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目前,塞莉娅的社交平台账号已有近30万粉丝。

塞莉娅走过中国很多地方。她去过湖北宜昌,打卡了三峡工程。“这里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都做得非常好。”塞莉娅说,很多粉丝在她的账号看到了三峡工程后,都叹为观止。她也很开心能够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海外粉丝了解中国。

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也让塞莉娅印象深刻,她曾在那里种了一棵树。“我的很多海外粉丝都惊叹,沙漠竟然也可以种树!”塞莉娅说,中国在环境保护和绿化方面投入很多,她种下这棵树也相当于贡献了一点自己的力量。“我希望我二三十年之后还能再回到这里看看”,她想和她的粉丝一起见证这里的沙漠变成森林。

塞莉娅还曾探访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那里以前很贫穷,居住条件简陋,也没有太多工作机会。“中国政府的脱贫工作改变了那里,就业情况也有了很大改善,大家生活很幸福。”塞莉娅通过直播将这里分享给了她的粉丝。“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塞莉娅告诉粉丝,这就是中国力量。

14年来,塞莉娅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她“带着”海外粉丝去哈尔滨参加了2022世界5G大会,也去北京看了冬奥会。在她的评论区,很多人表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现在很多粉丝都向我询问中国的情况,不少人表示想来中国工作和生活。”

目前,塞莉娅还受邀成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讲师团的一员。她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了她的学生。“希望他们以后也能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让更多的外国人和我一样爱上中国”。

——————————

孟加拉国青年方舟:旅行是对友谊、美食和自然的庆祝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晓东 见习记者 何畅

“我跟舟山这座城市很有缘分,都快成为舟山旅游的代言人了。”一说起舟山,孟加拉国青年方舟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出很多有趣的故事。

“我的名字听起来就和杭州、舟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回家以后,家人也能这么称呼我。”这个名字是方舟参加一个文化工作坊的时候,一位剪纸老师给他起的。

第一次到舟山,方舟就被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干净、安静、清新、悠闲,是他对这里的第一印象。站在跨海大桥上,他看到浩瀚宽广的海洋、一碧如洗的蓝天,那一刻,他的思绪仿佛被风吹走。旅途第二天,在早餐店,他遇到了一个中国小伙子,两个人交谈甚欢,并交换了微信,后来他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在方舟决定留下来在这里读书之后,这个小伙子送了他一辆自行车,方便他到处逛逛。方舟后来回忆说:“那是一个珍贵的礼物,也是我非常珍视的一段友谊。我通过他,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在方舟看来,舟山和一些国际大都市不一样,它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就像中国很多小城市一样,没有一个地方让人感到无聊。”

因为留在这里读书,方舟有机会见识到这座城市更多的风景。闲暇时,他去过舟山的许多小村庄、老街道和岛屿。“我偶然发现了像展茅这样美丽的地方,坐落在群山之中,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还有果树、菜园和稻田;我在定海见识到了风景优美的小路,沿着定海的山脉延伸,小路上散布着迷人的建筑和地标,展示了定海的自然美景和悠久历史;蚂蚁岛,我去过很多次,并且了解了蚂蚁岛精神,我为那里人民的坚韧不拔和这个地区的丰富历史深深感动。”提到舟山的美,方舟总是滔滔不绝。

“不得不提的就是路下徐。村庄中的每栋房子都是艺术家们精心打造的。墙壁上装饰着令人惊叹的风景画和著名艺术品,房屋坐落在美丽的山脚下。”方舟已经反复去过路下徐多次,不只是因为美丽的风景,更是因为那里有一家朋友开的文化体验中心,“在那里可以体验酿酒,还可以品尝中国朋友亲自烹制的美味佳肴。”

方舟说,每次旅行都是对友谊、美食和自然的庆祝。穿行在舟山的村庄、街巷、岛屿,中国朋友为他撑起一帆友谊的方舟。

——————————

科摩罗留学生齐琪格: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乔佳新

“中国的甲骨文很美,‘美’也是我最喜欢的甲骨文。”来自科摩罗的留学生齐琪格,一番妙语让人难忘。

高中时期,齐琪格就选择了学习汉语。2017年,因为出色的汉语水平,她代表祖国来北京参加汉语桥比赛。那是她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与家乡山海环绕的岛国风光不同,北京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城市风貌给了她全新的体验。

来中国留学的几年里,她对中国古文字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

2023年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期间,齐琪格参观了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也第一次接触到了甲骨文。她认为“那是一次改变人生的经历”。

齐琪格说:“我会5种语言,在学习其他语言时,老师只会告诉你‘A’就是‘A’,但不会告诉你为什么。”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齐琪格学习汉语时的最大感受。在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她认识了第一个甲骨文“羊”,这引发了齐琪格对“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的思考。“我发现甲骨文中的‘羊’和真实的‘羊’很像。”她说,“甲骨文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字之间的联系。”

“甲骨文上的很多符号与现代符号相似,在博物馆里我能认出一些汉字,如 ‘中’‘国’二字,以及得知它们是如何从甲骨文上的象形符号演变而来的。”

如今,齐琪格已经能熟练地认出20多个甲骨文。她说:“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甲骨文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文字的美感和逻辑性,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对甲骨文等中国古文字的热爱,也激发了齐琪格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热情。她平时喜欢阅读古诗,和同学一起欢庆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去天津古文化街体验民俗风情。

从掌握中国的汉字进而认识了汉字里的中国,从一个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外国人逐渐成长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齐琪格不仅自己在收获成长,也希望将所见所得和更多人分享。“我经常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中国,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希望他们都能来中国走走看看,第一站先去安阳。”

齐琪格通过学习中国古文字感受中华文明,用脚步丈量中国壮美山河,她对中国的热爱一天天加深,“我对有机会来到中国、体验中国的神奇和奥妙心存感激”。

(编辑:月儿)


读行中国:把她讲给世界听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