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行“买房即可落户”政策 引“人才”到聚“人口”

  来源:第一财经 中国青年网2023-12-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继本月初发文要优化人口落户措施后,武汉近日正式推行“买房即可落户”政策,取消了购房面积、金额等限制条件。近来,各地都在优化人口落户政策。此前,已有青岛、南京、沈

继本月初发文要优化人口落户措施后,武汉近日正式推行“买房即可落户”政策,取消了购房面积、金额等限制条件。

 近来,各地都在优化人口落户政策。此前,已有青岛、南京、沈阳、宁波等城市放松了落户门槛。专家认为,在城镇化放缓、出生人口下降的背景下,城市之间的人口及人才竞争,将进入新的阶段。

 武汉取消购房落户限制条件

 据“平安武汉”微信公众号消息,武汉市公安局调整四项户口迁移政策相关条件和办理规定,已于12月7日实施。

 武汉此次调整的户口迁移政策条件涉及夫妻投靠及子女随迁落户、购房落户、新城区户籍人员迁入中心城区和开发区落户、积分入户。

 调整后,中心城区夫妻投靠落户无需登记结婚满1年,夫妻一方为本市户籍,在本市有合法稳定住所的,非本市户籍的另一方和符合随迁条件的子女,即可申请落户。

 此前,非本市户籍人员通过购买商品房落户武汉,所购商品房需满足相应面积和总价。新政策取消了相关条件限制,非本市户籍人员在武汉购买自有产权房屋,只要房屋证载用途为住宅(集体土地自建房除外),即可申办落户。

 同时,新城区户籍人员在中心城区、开发区有自有产权房屋的,即可申请迁入,无需满足就业创业满1年的条件。

 积分入户管理办法也进一步优化。武汉将提高“居住年限”“缴纳社保”“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分值权重,确保三项占比在50%以上,为普通劳动者落户武汉提供便利。

 作为全国超大城市之一,武汉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促进了住房需求释放。武汉市房管局官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月,武汉市新建商品房成交备案7651套,同比上涨1.53%;成交面积1242924.10平方米,同比上涨38.46%。今年前11个月,武汉新房、二手房共计成交19.59万套,已经超过2022全年成交量。

 “过去十年,武汉住房成交量稳居全国前三,在这背后得益于大学生,特别是新市民、青年人的增长。”中指研究院(华中)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17年武汉在全国最先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至2022年,新增就业创业大学生人数超过205万人,武汉连续6年人才净流入,稳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第一方阵。

 李国政认为,本次落户新政全面优化,强化了亲友投靠、积分落户等多种方式。对于购房落户,不再区分新房二手房,取消面积与金额限制,新城区、主城区一体化,并且之前符合条件的也可以办理。“这些举措很有针对性,目标明确,解决普通家庭的实际生活需求,有利于城乡融合与区域均衡发展,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武汉现有常住人口1375万。根据规划,到2035年,武汉常住人口规模要达到1660万。李国政分析,围绕这一目标,除了目前发布的落户新政,武汉落户政策后续有可能还有其他优化调整空间。

 多地放宽落户限制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13个省份、近30次提出将放宽落户限制。

 目前,我国城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下的城市已基本取消落户限制,300万人以上城市落户正有序放开。一些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虽然还存在户籍限制,但落户门槛也已大幅降低。比如,青岛、南京、沈阳、杭州、宁波、郑州、武汉等强二线城市今年相继出台了新的落户政策。特别是青岛和郑州两座城市,不仅取消了落户的区域、年龄、社保缴纳年限等门槛,甚至租房都能落户,且没有租房周期的限制。

 浙江全省除杭州市区外,也全面放开放宽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条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杭州亦将本地工作的落户门槛放开至大专学历。

 人口是助推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人口数量在2022年度首次出现下降。

 李国政认为,各地降低甚至取消落户门槛,将住房政策与人口、人才政策相结合,短期内可以拉动消费,促进地方购房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各城市放宽落户政策的根本目的绝不仅仅是卖房,而是增强城市对人口、人才的吸纳能力,吸纳更多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助力城市未来发展。

 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要求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今年8月,公安部发布公安机关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等。

(编辑:月儿)


多地推行“买房即可落户”政策 引“人才”到聚“人口”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