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告别“熟悉的陌生人”

  来源:北京商报 中国青年网陶凤2023-01-0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要不是元旦档的热乎气,接着春节档大片扎堆,很多人恐怕已经淡忘了电影市场。元旦档三天,全国票房5.5亿元。相比过去的辉煌,这个数字略显寒酸,甚至远不及过去两年同档期

要不是元旦档的热乎气,接着春节档大片扎堆,很多人恐怕已经淡忘了电影市场。

元旦档三天,全国票房5.5亿元。相比过去的辉煌,这个数字略显寒酸,甚至远不及过去两年同档期超10亿元的成绩。

一张电影票背后,数据下滑是表,观影习惯改变是里。电影院大门紧闭,新片频频撤档,被消耗的是热爱与热情。

过去三年,电影渐渐成了那个熟悉的陌生人。百亿票房的故事仿佛还在昨天,但也似乎只能停留在昨天了。

不过,乐观的人会从5.5亿看向春节档,并相信无论电影市场是否迎向最好的时代,至少它在和最坏的时候say bye。

《流浪地球2》回来了,“1”的回忆并没有褪色。“吴京+刘德华”镀金,自然让人对票房充满了期待。

这样的“双保险”,还发生在《满江红》《无名》身上。

无论是沈腾搭档四字弟弟,还是梁朝伟搭档王一博,既要守住质量和演技在线,又要流量加持保证观众和粉丝,然后共同指向票房十拿九稳。

疫情影响,影院反复停摆,陷入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比过去没有好片子可看更可怕的是,有了好片子,我们是否还愿意回到过去。

从这个角度看,不难理解这些扎堆的春节档纷纷拿出“双保险”。毕竟在脆弱的复苏中,容不得一点闪失。

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以12.67亿元的票房,带动华语电影进入单片“10亿+”新时代。十年过后,这个新时代也面临被解构和如何重建的难题。

我们曾有过成功的探索,但不足以让我们一直成功。比如把主旋律题材完成商业化叙事,引进大片屡试不爽。

主旋律题材商业化,便是懂得将观众日趋多元的审美期待与观影诉求、类型表达与市场意识融入之中,释放出基于产业逻辑与工业思维的共情力和感召力。引进大片则是用标准的电影工业化及文化IP,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富有票房感召力的作品。

如今,从《战狼》到《长津湖》,相同路径生产的主旋律电影正面临“不灵”“审美疲劳”的挑战。而从《阿凡达》到《阿凡达:水之道》,面对海外大片,我们当初的惊喜去哪了?

电影回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变了。这是危机,也是转机。寻回失去的大市场,需要电影人和整个行业的极致用心。

在被动或主动的洗牌中,圈里人从上游到下游,都将经历一场新的大逃杀。老牌的院线、影投会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实力派和流量则都要整出新活儿,影视公司要讲出新故事。

用资本、时间、优质供给彼此成全。这一次,失去的电影市场想回到过去,要做的事儿比以前更多了。

  (编辑:月儿)


电影市场告别“熟悉的陌生人”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