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小学数学竞赛换马甲重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熊丙奇2022-12-0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据《新京报》报道,在“禁赛令”“双减”政策背景下,原来的小学“奥数”比赛的举办方式和隐秘程度大大升级:迎春杯被包装为“‘萤火之夏’北京自然研学营”;华数之星则

  据《新京报》报道,在“禁赛令”“双减”政策背景下,原来的小学“奥数”比赛的举办方式和隐秘程度大大升级:迎春杯被包装为“‘萤火之夏’北京自然研学营”;华数之星则包装为“航天云端科技嘉年华”……从对外公开信息中,很难寻觅到“考试”“比赛”的影子。


 今年4月,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严控制、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活动。”因此,所有面向小学生的“奥数”竞赛,不论谁主办,以什么名义举办,都属于违规竞赛。在“禁赛令”下,小学“奥数”换一个马甲重生,隐形、变异的违规学科竞赛暗流涌动,是需要注意的违规现象。

 竞赛与招生、培训存在利益链,是形成“竞赛热”的重要原因。2018年以来,教育部持续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斩断这一利益链。教育部要求我国各地义务教育学校从2020年起,全面实行公办与民办同步招生,包括公办民办在内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招生,都不得再进行笔试、面谈,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学校进行电脑摇号随机录取(统称“公”“民”同招,电脑摇号录取),并取消小升初“特长生”招生。这是斩断竞赛与招生利益链的重要措施。严格执行招生新政,小学竞赛将不再在小升初中派任何用场。

 但是,竞赛和招生、培训的利益链斩断得还不够彻底。据报道,我国一些地方还存在小升初“密考”,有的培训机构也参与其中。家长也就相信,竞赛获奖依旧在小升初中能起到一定作用。由于不再有面向小学生的合法的学科类竞赛,隐形、变异的学科类竞赛,也就形成规模不小的“地下市场”。

 最近,教育部就《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建立对违规组织培训与竞赛的重罚制度,对“校外培训机构擅自组织或者参与组织面向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的社会性竞赛活动”,“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这是进一步“管住”培训的供给。除此,要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禁止任何学校违规进行“密考”,将招生与竞赛挂钩。

 还有一些地区的高中,以培养拔尖人才为名,推出“少年班”,面向小学毕业生招生,这比之前的小升初“特长生”招生,对家长更具诱惑性,孩子被高中“少年班”录取,就直接进当地的高中名校,接受初高中一体化培养。要被“少年班”录取,就得有竞赛获奖。我国各地必须严格落实“双减”规定,叫停初中违规招生,并防止小升初“特长生”招生,升级为高中拔尖人才“少年班”招生。

 调查显示,部分家长存在通过竞赛展示育儿成就的“炫娃”“攀比”心态。在所有违规竞赛中,还有一类是没有具体竞赛活动的“伪竞赛”,家长只要缴钱给孩子报名,就可以获得竞赛证书。这类“竞赛”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丝毫益处,还会误导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可也有家长报名,还在朋友圈晒花钱买来的证书、奖杯。在这种心态驱使下,组织违规竞赛甚至成为一门无本万利的“好生意”。

 因此,应对家长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子女的兴趣特长培养。我国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并没有取消所有竞赛,允许部分竞赛从公益出发,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家长也要意识到,以隐形、变异方式举办的竞赛,不但违规,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子女确实有某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应做好引导和规划,选择白名单中的竞赛参赛。

(编辑:映雪)



别让小学数学竞赛换马甲重生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