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武汉8月14日电(朱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8月11日,天刚蒙蒙亮。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街道茅腊坪村4组,79岁的王金学驾驶一辆手扶拖拉机,带着68岁的老伴李元翠出门了。
两位老人顺着家门口蜿蜒的水泥路,把拖拉机径直开到山梁边一片开阔的玉米地前,半个小时过去,车厢被秸秆塞得满满当当。这一车秸秆,是用来喂养家里养殖的3头牛、20只羊、7只鹅和40只鸡。
虽然已是立秋时节,但连日来都是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此时,两位老人全身湿透,却一身轻松。因为在两个多月前,夫妇俩终于还清了15年来欠下的3000多斤油料。“我们俩的心,就像天上的石头落到地上。那好得很,轻松得很。”
“在家里啊?两斤油送来了。”
“这些年你咋还记得?”
5月31日一大早,王金学来到同村郭玉莲家中,递上两斤香油,坚定地回答:“人嘛,在世上就讲个信用,这些年对不起了啊。”
回到家,他和老伴翻看着已经破旧不堪的账本,历经15年,老两口终于可以安心地合上了。
时光回转到1964年。21岁的王金学在河南邓州九重镇跟着师傅学了两年多的小磨香油手工技艺。
成家后,王金学回到家乡,在自家开办了一个食用油加工作坊。王金学夫妻俩本着“做好人,做好油”的诚信理念经营,从不缺斤短两,油质有保证,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爱来这里榨油,一些商家甚至专门上门来收购他家香油。
“我是个勤快人,不喜欢和别人闹事,宁愿自己吃点亏。”回忆当年景象,王金学感慨地说,“香油如人品。我们香油做出来质量过关,品质好,不掺假、不给人家短斤少两。有的客户中午走不了,就在我家吃饭。”
夫妇俩的小磨香油生意越来越红火,日子也是蒸蒸日上。然而,一场灾难却悄然而至。
2007年农历腊月十九,夜里风雪交加。由于油坊电线老化,引发了大火,榨油的设备、乡亲们存在他这里的油料、四大桶香油、两万斤油饼被大火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这相当于他近6年的收入。
当夫妇俩苦于无法完成乡亲们的兑油订单时,村民们得知他们遭遇,没有人来着急兑油。
一位姓刘的好心邻居,拍着王金学肩膀说:“老哥子别害怕,我回去了给别人说下,不用来灌油了。我让他们过年也不来找你。”
“你别操心。你明儿再做,能做了再做,慢慢做,我慢慢取。”存油最多的杨老板有100多斤油在这里。
油坊虽然烧了,但乡亲们的油也一定要按数目兑上。于是,王金学动手修好烧坏的榨油机,没有经营资金,就自己种芝麻、油菜、花生。在此后的日子里,王金学夫妇只要一榨好油,就拎着油,一斤两斤地还给乡亲们。
2014年,王金学一家被评定为困难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起了家畜养殖,老两口踏实肯干,日子逐渐好转,还油的进度也加快了许多。
乡亲们看到王金学夫妇努力地还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赵新成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两家相距不远,他经常到王金学家榨油,几番相处,两人熟络了起来。赵新成把自家的两头母牛借给王金学,帮他做起了养殖。“鱼帮水,水帮鱼,困难的时候就要相互帮助。”
在大家帮助下,王金学的养殖场慢慢办了起来,生活渐渐又有了起色。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一边种芝麻、搞养殖,一边坚持不断地榨油、还油给乡亲们。2018年,王金学一家正式脱贫。同年,他患上偏瘫,左手不听使唤、左腿不能弯曲。幸亏合作医疗保险解了围。
然而,一场变故让王金学一家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境。2020年5月的一天,王金学42岁的儿子王平在山东招远打工时,不幸遭遇车祸离世,只留下还未成年的小孙子。
家里再遭变故,还欠着乡亲们那么多油。王金学夫妇擦干眼泪,继续努力挣钱。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一边种芝麻、搞养殖,一边坚持不断地榨油、还油给乡亲们。当地村委会考虑到王金学一家的实际困难,帮助王金学申请了低保。
油坊烧了账本在,诚信兑油15载。15个日日夜夜的艰辛还油路,王金学一点一点、一瓶一瓶地偿还,虽然走得艰难但格外坚定。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时,乡亲们表示不需要还油了,但是老两口依旧坚持。王金学诚恳地说:“欠别人点东西,心里早晚都挂念着,必须还上。”
如今,王金学的养殖场渐成规模,买牛欠的钱还上了,还盖上了新房子,夫妇俩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党的扶贫好政策!”
2022年,丹江口市委宣传部乡村振兴工作队在开展“户户走到”和“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发现了王金学夫妇信义之举背后的感人故事.今年7月,守信偿还乡亲油料15年的王金学先后获评“十堰好人”“湖北好人”,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俩是“信义油匠”。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