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陈平原教授授权,文度记今日摘选《记忆北京》中《城市的韵味》一文与大家共享——这是十六年前的文章,至今读来,仍不无启示。
《记忆北京》收录了陈平原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二十五篇,作者游走于书斋与社会关怀之间,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借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21世纪的中国,必定是大中小城市遍地开花、齐头并进、迅速崛起的时代。如何经营好城市,对于刚刚迈入小康的中国人来说,将是个极大的挑战。据说,到去年为止,中国的城市人口只有34%,未来二十年,这个指标将跃升到47%的世界平均水平。这么一来,将有一亿五千万的“乡下人”洗尽泥腿,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如此“城市化提速”,不可避免地冒出许多新难题。
相对说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医疗设施、文化场馆等,容易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至于不能转化为GDP的、颇为玄虚的生活感受(比如舒适度、情调、品位等),则尚未纳入决策者的视野。而依我书生之见,眼下正紧锣密鼓进行着的城市改造,其最大陷阱,莫过于过分追求“国际化大都市”,以及视觉效果上的“焕然一新”,而较少考虑如何保有或展现“城市的韵味”。
有个基本思路必须明确,那就是:城市的主要功能是给人居住,而不是给人观看。因此,判断城市建设的成败,更多地应该由长期生活于此的居民而不是随时准备升迁的官员说了算。说白了,好看的城市,不一定适合于居住。
当今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见到刚验收或正施工的宏大建筑。表面看,确实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仔细观察,你很容易发现,各城市的面貌正越来越趋同,尤其是商业街、标志性建筑、中心广场、或大或小的喷泉,还有用铁链围起来、行人不得入内的大草坪等,太熟悉了,以致你不知身在何处。这种“城市形象”的简单复制,成了一种流行病,正在神州大地蔓延。
先不说是否劳民伤财,单从生活需求以及审美角度考虑,如此高度同质化的城市设计,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东部西部、南方北方、沿海内陆、大城小城,各有其气候、风土、文化、历史等,根本就不应该有统一的城市想象。但在电视普及、洋广告铺天盖地、官员及民众的国外考察也都不难落实的当代中国,一说“城市改造”,众人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繁华景象。于是,各种名目的欧式建筑及景观设计,充斥各大中小城市。从政府规划部门的眼光,到房地产商的噱头,再到平民百姓的口味,都变得如此欧化,实在让人担忧。
作为这一严重变形的“欧化趣味”的表征,便是所谓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设定。据说,目前我国已有一百八十二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约占全国六百六十七座城市总数的27%。这可不是香港艺人在搞笑,而是曾经有过的政府规划,见于中纪委驻建设部纪检组组长姚兵的报告(参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14日)。不必专家学者,稍有理智的人都会觉得,这实在太滑稽了。不只是根本办不到,更让人操心的是此举背后的思维习惯:“大跃进”的期待,以大为美的趣味,以及同质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大都市”确有其独特的魅力,可小城市呢?好些年前,我写过一则《小城果然故事多》,说的是游欧的感觉——最值得留恋的,不是灯红酒绿的大都市,而是青山古堡的小城。其实,小城的“风情万种”,不只属于欧洲,中国也不乏这样的例证。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说起哪里的居民“自我感觉”最好,一致推举文化悠久且经济发达的小城。不同于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为解决就业问题而提出“小城镇战略”,我更多的是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什么样的城市最适合于居住。起码在我看来,北京、上海这样声名显赫、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市,不是最佳选择。
对一座城市的评估,除了经济指标,还有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这里包括绿化水平、文化设施,还有与历史对话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保留历史文物及古建筑,主要目的不是争“世界文化遗产”(绝大部分城市没这个条件),也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让本地民众生活在历史文化氛围中。人穷时,顾不到这些;温饱解决后,这个问题会日益凸显。一座马路宽阔、高楼林立而又到处充斥着假古董的城市,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的。城市的韵味来自历史、来自风土、来自民情,所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建筑形式及空间布局来加以凝固与呈现。限制城市建设中推土机的“专横与暴力”,呵护历史,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为了给后代留下“可持续品鉴”的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千篇一律的城市想象,拒绝依样画葫芦,关注并尊重自家脚下这座有文化、有情趣、有个性的城市,无论对于政府官员,还是建筑师来说,都是亟待补修的一课。
2003年12月31日于京北西三旗
(初刊2004年9月22日《中华读书报》) 编辑:红研
好消息:2020全国素质教育新课堂教研成果评选开始了,主要有论文、课件、微课教案评选等。同时开展第十三届“正心杯”全国校园科幻写作绘画大赛。主办单位:《科学导报·今日文教》编辑部、中国中小学教育艺术教与学研究中心、《作家报社》、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中华文教网等。咨询电话;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