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买买买 更要小心“购车猫腻”

  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青年网张凯2020-06-1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618”作为起源于电商平台的营销节点,汽车企业参与热情也愈加高涨。尤其是今年的“618”,不少商家自六月初就开始了预热,送购车抵用券、油票、保险的活动比比皆是。

“618”作为起源于电商平台的营销节点,汽车企业参与热情也愈加高涨。尤其是今年的“618”,不少商家自六月初就开始了预热,送购车抵用券、油票、保险的活动比比皆是。那么,这样的线上营销活动到底能拉动多少销量?消费者“买买买”之前还要谨防哪些购车猫腻?

“618”买买买 更要小心“购车猫腻”

   车企电商平台优惠政策 竟不能与4S店折扣同时享受

   今年2月,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云端卖车”成为汽车企业打开销量的新渠道。对于即将到来的“618”,不少车企在优惠政策上颇费心思。

   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到店试驾,一汽-大众奥迪、梅赛德斯-奔驰等品牌在电商平台就推出了“试驾优惠券”。为了紧跟潮流,宝马推出了“6月1日至18日,花费16.8元购买宝马X1/X2的试驾服务,就能获得拆盲盒礼遇”。至于盲盒里会有什么?宝马汽车的客服人员表示:“盲盒中包含24期0利率金融/融资租赁方案申请资格、哈曼卡顿音响、BMW电竞系列定制背包、会员店VIP资格等。”

 各大车企在电商平台的选车售车上也大展身手,基本上每家车企的主页都有“618”活动预告,其中,比亚迪推出了“在线送99抵3000礼券”、北京现代推出了购车现场抽奖、广汽传祺推出了6.18万公里免油特权的抽奖等活动。

当然,还有像长安马自达、吉利汽车等企业则卖起了“周边产品”,比如前者就推出了多达20款周边产品,包括纪念钥匙扣、环保购物袋、转子发动机图案的时尚T恤等,并已经在6月3日提前开售。

花样翻新的营销活动,即使是没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也会多留意几分。不过,上个周末,记者在4S店走访时,却有了新的发现。

“在网上购买了购车优惠券,那么原本在店内的实际优惠就会相应减少。”常见的不可叠加使用优惠的说法在经销商处比比皆是,“原本购车可以优惠2万元,如果使用了2000元线下抵用券,那么店内的其他优惠可能就只有1.8万元。”奇瑞汽车某经销商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遇到类似情况,一是多对比几家经销商的优惠力度,二是购车前问清线上优惠和店内优惠如何落实。

   线上售后服务活动更易成交 但要小心捆绑消费

关注车企线上商品的交易量,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更愿为售后服务类项目买单。

在宝马品牌某电商旗舰店,销量第一的是4980人付款的“1元兑换1升原厂发动机机油”的兑换券。在梅赛德斯-奔驰品牌某电商店,销量第一的是473人付款的优惠百元的燃油添加剂。而一汽-大众某电商店,销量第一的则是近8000人付款的5年5次基础保养套餐。

“我都不知道车企还会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商品,原本以为购买汽车这样的大宗商品,只有线下实体店才能交易”,公司职员王女士告诉记者,此前并没有关注过车企的网店。其实,像王女士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虽然他们经常在线上购物,但像汽车这样售价较高的大宗消费品,他们认为还是实体店交易比较安全。

 经常网上购物的90后消费者张先生则表示:“我更青睐在线上购买汽车保养服务类的商品,因为它们相对4S店的售价,还是比较划算的”,不过张先生也表示,有时网上购买的售后服务套餐也会被捆绑消费,比如在线上1元购买1升机油,等到了4S店,还是要原价交付保养所需的剩余5升机油和工时费,消费者在购买前最好还是咨询客服或商家具体使用要求。

   加速开拓销售渠道 专家表示线上销售不是4S店转型重点

“线上营销相对来说更节约成本,比如场地、物料、户外广告成本都会减少”,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车企营销纷纷转战线上,这种方式正在改变传统汽车流通市场的发展,并且更容易与90后主流消费群体产生共鸣。

“其实,汽车企业开拓电商平台是为了抓住消费者居家休息的时间,尤其是此前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通过小视频、直播等多元化推广渠道触达汽车用户,让用户足不出户选车、看车,这是很好的事情。”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此前鉴于安全和出行的迫切需求,消费者对购车的考虑也更多,开拓电商平台对客户有很好的触达效果,符合大众娱乐趋势。不过,崔东树也表示,线上销售存在针对性差、缺乏体验、不利于提升客单价等弊端。(编辑:映雪)


“618”买买买 更要小心“购车猫腻”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