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非遗”相融合 海南传统非遗绽放新色彩

  来源:海南日报赵优2019-07-2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 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让来海南的游客能够更深层次、多维度地感知多彩的本土特色文化
海南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2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8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前,以“探海角琼崖,锦绣斑斓的精神家园”为主题的2019“宝马中国文化之旅”海南探访活动圆满收官,一场场体验活动让传统非遗绽放新的色彩。

非遗传承人王亚菊在省博展示黎族刺绣。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非遗传承人王亚菊在省博展示黎族刺绣。本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让来海南的游客能够更深层次、多维度地感知多彩的本土特色文化。

  非遗让旅游更有生命力

  从黎族的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苗绣,到热情洋溢的打柴舞,在探访活动中,《北京晚报》摄影记者阎彤近距离感知和触摸到了海南岛的一份历史人文脉络,此次海南之行令他流连忘返。

  走进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听着阿婆一声声“波隆”(黎语“你好”)的问候,仿佛穿梭在原生态的黎寨里。景区的《槟榔·古韵》演出,展示了最原始的钻木取火、舂米、打柴、掐手传情等黎族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爱情表达方式,该节目已经成为槟榔谷景区的品牌项目,5年来久演不衰。

  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在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展示。“作为海南黎族苗族非物质文化展示基地,我们2018年接待的境外游客超过5万人次。”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吉贵说,非遗文化正在变成可观赏、可体验、可购买,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

  旅游“非遗牌”显活力

  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后,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应运而生,我省各地也纷纷打起“非遗牌”。

  每逢节假日,盛装的海口骑楼老街以海南独特的文化腔调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琼剧和海南公仔戏是骑楼老街常备的文化盛宴。在这里感受海南非遗的浓浓文化味,是许多游客的向往。

  祭祀袍隆扣大典、唱山歌、列队巡游……近年来,陵水、五指山、白沙、东方等市县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庆祝“三月三”。“三月三”不仅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已经成为我省重要节庆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又一元素。

  除了丰富旅游的内容,非遗也为丰富旅游商品供给提供了素材,破解旅游商品同质化的“痛点”。

  首饰、T恤、画框、围巾、旗袍……一件件“镶嵌”着海南黎族传统符号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在海南省博物馆亮相时,令观众们眼前一亮。黎锦已成为海南旅游商品的代表性符号。海南椰雕、黎陶等也成为独具海南特色的旅游商品,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编辑:月儿)


旅游与“非遗”相融合 海南传统非遗绽放新色彩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