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糖尿病日:着眼糖尿病 以筛促防"糖网"病变

  来源:北京晨报网佚名2016-11-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着“眼”糖尿病,呼吁全世界的糖尿病医务工作者和大众要重视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其中尤需关注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筛查

聚焦糖尿病

北京2016年11月11日电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着“眼”糖尿病,呼吁全世界的糖尿病医务工作者和大众要重视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其中尤需关注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筛查;借此契机,中国微循环学会发起“11.7-11.13联合国糖尿病日糖网筛查周”的活动,旨在呼吁大众更加重视“糖网”筛查,尽早实现“糖网”早期诊断与防治,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失明风险,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受益。

数据表明全球1/3的糖尿病患者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中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人群占糖尿病患者的24%~37%,大约有31.7%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按中国1.1亿的糖尿病患者计算,全国就有高达3500万的庞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群。如不加干预,他们失明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5倍,而定期眼底筛查可在早期发现并对其自然病程进行干预,减缓“糖网”进展,使患者失明风险下降94.4%。因此,“糖网”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刻不容缓,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管理的重中之重。

专家解读

该项目具体承办单位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子林教授介绍说: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重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糖尿病的一个特异性微血管并发症,临床中常常依据患者发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糖尿病,因此它是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重要依据;同时,它也是微血管并发症家族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意味着患者同时还可能存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多个微血管并发症。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糖网”患者并不知道该病的危害,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糖网”病,对于更大范围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无视这个严重并发症的存在。

为了引起全社会对于糖尿病和糖尿病眼病的重视,向公众普及“糖网”早期筛查和防治的重要性,为更多患者带来光明和健康,中国微循环学会牵头发起“2016联合国糖尿病日糖网筛查周”活动,孙子林教授介绍道:此次义诊活动于2016年11月7日-13日在全国27个城市,100家医院,为1万名糖尿病患者提供为期一周的免费筛查服务,督促他们早筛查、早诊治。这次义诊是针对已经明确诊断为糖尿病患者的。内容包括糖尿病知识的咨询,糖尿病疾病的咨询,以及眼睛相关问题的咨询。孙教授还表示:这才是第一步,未来会在全国一百家医院成立“中国糖网筛防中心”;其中十家“糖网筛防的示范中心”;未来的三年还会建立一万家“糖网筛查工作站”;希望在今年能够有十万名糖尿病患者筛查糖网病;未来的三年希望能达到一百万糖尿病患者筛查糖网。被称为 “五个一”的“中国糖网筛防工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已成为导致患者失明的无形杀手,孙教授谈到糖网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即预防糖网的发生,需要做好危险因素的控制,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二级预防即防止威胁视力的糖网,加强筛查,以便尽早采取措施预防轻中度“糖网”进展成为严重威胁视力的“糖网”;三级预防即预防失明,需要依赖眼科医生通过手术、激光光凝或注射药物等特殊治疗方式治疗重度“糖网”患者发生失明等严重不可逆的后果。

孙教授也表示:在二级预防中,或者对于已经轻重度的糖网患者,要及时采用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比如羟苯磺酸钙,在临床上证据比较充分。因为它能够抗氧化,抗炎症,能够减少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维护视网膜血管的完整性,延缓糖网的进展,减少严重糖网和失明的发生率。

专家建议

同时,孙教授也为我们大众提了几点小建议:

一、普通老百姓必须重视糖尿病本身的预防,通过日常健康生活方式是完全可以实现糖尿病预防的。

二、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和预防,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糖尿病不可忽“视”,并发“糖网”患者有致盲风险,以筛促防是关键。此次“2016联合国糖尿病日糖网筛查周”活动的启动,正是我国搭建“糖网”病筛防平台的重要起点,将会给我国“糖网”筛防水平的提升带来显著且积极的社会影响。同时,我们呼吁全社会重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学会预防和控制“糖网”病变,并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编辑:映雪)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