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衷心期待对相关制度的积极改革,能推动国内中文科技期刊走出“多而不强”的困境,使高水平论文投向国内期刊,让媲美《科学》《自然》的顶级科技期刊得以不断涌现,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发布平台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33次学术讨论会上,我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困境引发热议。中国科协组织编纂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办的科技期刊数量已达5020种,总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世界第三。但与会者认为,我国科技期刊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优质稿源枯竭、在学术交流中被边缘化的风险。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载体,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加,我国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都增长迅速,给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302种英文科技期刊中,有99种为2010至2016年之间创办。
不过,虽然我国在数量上已是“科技期刊大国”,但与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升。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6年,我国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仅占同期全球论文总数的1.68%,我国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引文影响力”不足同期中国全部SCI论文的一半。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很多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在学术界,甚至流传着“一流二流论文投国外,三流四流论文投国内”的说法。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小、散、弱”的局面,让高水平科技期刊不断涌现,使之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发布平台,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共同的呼声。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也曾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及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国内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广为认可。但业内人士指出,过重的行政干预、“重国外轻国内”“重英文轻中文”的科研评价制度、陈旧而僵化的管理体制,让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步之间不再协调,并陷入“学术影响力低—缺乏高质量稿源—学术影响力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甚至沦为灰色论文产业链肆意张狂的舞台。
科技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发布平台,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承载着传播和交流先进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并推动着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科技期刊“多而不强、多而不优”,带来了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也无助于国内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表达和交流最顶尖的科研成果。大量优质稿件发表在国外出版机构的期刊上,更拱手交出了科技成果的首发权,不利于提升我们在国际舞台的科技话语权。
要想让我国科技期刊出现“万马奔腾”的局面,需要以改革彻底去除束缚它们进一步发展的缰绳。
具体来说,要在办刊过程中尽量去除不太必要的行政干预,在办刊中充分发挥科学家们的作用;要推广科技成果的分类评价,完善逐渐跑偏的科研评价体系;要倡导开放竞争的办刊机制,促进多个期刊“集群化”联合发展。如此,多措并举才能让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真正成为顶尖学术成果表达、争辩和结论的舞台,成为体现我国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
当然,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所说,国际上一些知名的科技期刊已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历史,而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与飞跃仅用了不到40年时间,“建立期刊的影响力和信誉,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传播的模式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事实上,中国科协2013年已经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着重加大对国内英文期刊支持,目前已卓有成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期刊则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人们衷心期待对相关制度的积极改革,能推动国内中文科技期刊走出“多而不强”的困境,使高水平论文投向国内期刊,让媲美《科学》《自然》的顶级科技期刊得以不断涌现,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发布平台。(编辑: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