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质量低好稿少,形成恶性循环

  来源:科技日报2018-09-2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评职称、毕业、奖励都要看SCI、EI,国内就这么几个期刊,还有各种地方保护主义,还不如直接投国外呢。”近日,本报刊文描述我国科技期刊之怪现状:优秀文章纷纷出国,国

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质量低好稿少,形成恶性循环

“评职称、毕业、奖励都要看SCI、EI,国内就这么几个期刊,还有各种地方保护主义,还不如直接投国外呢。”
         近日,本报刊文描述我国科技期刊之怪现状:优秀文章纷纷出国,国内期刊无好米下锅。上述网上点赞量最高的读者留言,道出了一些科研人员内心的苦处——指挥棒如此,如何能苛责他们投稿时“无问西东”?
        投到中文期刊根本就不算数
        之前有学者和中国科协做过我国科技工作者科研论文发表动机的调查,综合来看,“职称要求”占比为28.6%,“考核要求”占比为15.2%。也就是说,近一半学者发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要求”。
        要求是什么?至少在大多数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发SCI和EI期刊才是正经事。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朱维群前不久在某学报上发了一篇自己的研究成果论文。连编辑都跟他说,你这个研究很有意义,但发在我们这里,意义就不大。
        朱维群不指望拿这篇论文作为评奖或评职称的筹码,只是留个证明。“日后要是我的技术方案得到认可,它可以证明我的原创性。”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维群这样,坦然接受“论文没用”的结果。
         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员丁巍伟坦言:“好文章写出来,我们确实更愿意向国外期刊投稿。”
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受众更广,成果会有更多人看到;二是被SCI收录的期刊,才能算是工作成果。毕竟,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连博士毕业都要求发SCI论文。
        很多科研机构还将发表论文的奖励金额与期刊的影响因子挂钩。根据珠海《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他们会按照当年中科院的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分区,给予论文作者3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励。
         这类明码标价,也赤裸地揭示了价值导向——发国际期刊,更有前途,也更有钱途。
国内SCI期刊僧多粥少,还有圈子文化
       当然,国内也有高质量的SCI期刊。
       根据统计,2017年,中国的SCI期刊有197份(或种)。而且,其中一些期刊的影响因子已经高到足够让科研人员心动。
        问题是,从文章发表数量来看,中国SCI期刊的平均年载文量近年来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认为,这可能表明我国科技期刊的稿源竞争力近年来整体上有所下降。
“毕竟国内SCI期刊的数量相对较少。”科研人员林风(化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投国内SCI期刊,有两大现实的问题:审稿周期相对较长,评价方式还不够公正透明。
       如果选择投稿国内SCI期刊,可选范围非常窄。“好的就那么几本,大家都投,编辑人员和审稿人员不足,论文就容易‘塞车’。”林风还记得,他曾尝试向国内某知名期刊投稿,从投稿到拿到审稿意见用了10个月。
    “而且,国内很多东西存在利益交换。如果我审你的稿子,有时候我会直接告诉你。下一次,如果你审我的基金或者论文,你就要还我这个人情。”林风表示,在现行评价机制下,文章和科研人员前途息息相关,牵涉利益太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人为因素”。
      多年前,林风曾向国内某SCI期刊投稿。之后,他收到了审稿人的邮件,对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建议他在文中引用该审稿人的文章。最后文章成功刊发。“我至今都觉得欠了人家的人情”。
       国内中文期刊:质量低好稿少,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国内数量众多的中文期刊为何得不到青睐?
    “我一般不推荐学生看中文文章。”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储涛说得很直白,“一些文章水平不高,有些是挂名之作,质量堪忧。”
       对不少中文期刊来说,恶性循环似乎已经形成——期刊学术影响力低,科研人员看不上,缺乏高质量稿源;由于缺乏高质量稿源,期刊学术影响力又无法提高。
       在受访者看来,国内高质量、高知名度的中文期刊凤毛麟角。
       储涛曾在日本东京大学、NEC公司基础研究所和国家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工作多年。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日本大部分科研人员并不太过执着于国际期刊。
     “日本公司和一些研究所,论文一般被看成两种:《科学》和《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论文,以及其他论文。”储涛表示,科研人员愿意将顶尖成果投稿到顶级期刊,但对于其他成果,他们并不在乎论文发在哪,“甚至可能更愿意发在国内”。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日本的科研评价体系更为本土化。科研人员在国内发文,更有助于提升自己在国内学术圈的声誉。
        储涛说,日本的“大牛”教授会受邀在本土学会的会刊上亲自撰写高质量的研究回顾或最新前沿动态综述。“我们和很多实验室会把这些刊物完整保留下来,因为他们的文章写得又有高度又详细,研究指导价值非常高。”
        那么,怎样才能让国内期刊也成为学者的“珍藏”?
        丁巍伟认为,要提高期刊的吸引力,就得坚持办刊特色,持续发表高质量文章,不要急功近利;可以组织和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来写专刊、专栏。“完成影响力的‘原始积累’,走上正轨后就好办了。”
        储涛则指出,适当的行政干预是可行且必要的,可以考虑要求科研人员在完成国家项目的同时,需要发表若干篇国内期刊论文才能结题。“既然拿国家经费,科研人员就有义务让国内科研人员和学生更方便地阅读和理解他们的科研成果。”储涛表示,发中文论文的人多了,中文期刊就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灌水文章能减少,中文期刊也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编辑:映雪)


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质量低好稿少,形成恶性循环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