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年阅读变迁史:曾经,文学一统天下

  来源:善本古籍2018-03-2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阅读史是对书籍的接受、解读、体验、批评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发展史和社会变迁史。

阅读史是对书籍的接受、解读、体验、批评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发展史和社会变迁史。最近30年,中国人都读些什么书,有着怎样的阅读心态?

上世纪80年代初,疯狂阅读年代:文学一统天下

在很多人的回忆里,上世纪80年代,是读书的黄金时代。“那真是一个疯狂的读书年代。”已经退休的老教师王清安回忆,自1979年《读书》杂志创刊提出“读书无禁区”的口号之后,那种全民读书的疯狂是30年后的读者们所难以想象的。书店每有新书到货,半夜排长队购书的场景经常出现,想买到心仪的书得“找关系”。

经过十年“文革”的读书禁锢,人们长期压抑的读书热情瞬息爆发,作为思想前驱的文学几乎成了阅读的代名词,阅读文学作品成为时尚、高雅的代名词,见面自我介绍“我是文学爱好者”,会一下子拉近距离。

能标签那个时代“疯狂”的一个显著阅读事件是,1978年5月,国家出版局组织重印35种中外文学名著,一次投放市场1500万册,瞬间告罄。据说这次印刷纸张紧张,还是经批准动用了《毛泽东全集》的储备纸。另一个则是平反复出的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以430万册之巨的发行量仅次于新中国成立后发行量最大的《红岩》(超700万册)。

上世纪80年代末,思想启蒙年代:西学与国学比翼

在文学启蒙之后,被“文革”造成价值观紊乱的人们,便通过阅读寻找思想启蒙和新的世界观。文化讨论继新时期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潮再次兴起于知识界,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开始的“方法论”,到“第三世界理论”、“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几乎所有西方现代理论、方法和概念,一夜之间席卷大学图书馆。在现代化的机遇又一次降临古老国度时,国人的急切心态宿命般地与世纪初的先辈们异常相似。血气方刚的大学生们,在静悄悄的图书馆里判断东西方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时仍是以激进的方式。

王清安回忆,在这一时期,不少渴望交流的人,嘴里吐出的不是安娜·卡列尼娜,不是普希金,而是萨特、弗洛伊德、尼采……“当时不少人觉得,有些书你不读,你就觉得无法和同时代的人进行心灵沟通。”

在1989年之后,不少迷恋《第三次浪潮》、《情爱论》、《自我论》、《梦的释义》、《存在与虚无》等的读书人转而关注国情与国学,尤其是古代典籍,他们把热情给了《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中国历史名著全译丛书》等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多样化阅读年代:武侠、经济、网络并行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推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让社会生活呈现了世俗化、多样化的大趋势,人们的读书也就多元化起来。

这一时期,顺应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阅读经济书籍和科技书籍的逐渐多起来,这自然是人们为了应对生存、生活环境的巨变所带来的挑战的反应。同时,起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琼瑶热”、“武侠热”继续发酵,并从主流批判中越来越显示出难以抵挡的通俗阅读的市场化魅力,大中学生手捧“琼瑶”、“金庸”在校园里招摇的景象随处可见。

清高的文学家们也难挡市场经济的魅力,“娱乐文化”、“大众文化”开始兴起。人们开始认识畅销书的面目:王朔京味小说的大行其道,苏童、余华、莫言等先锋文学的时尚出街,都引一时风潮。

进入新世纪,经济的腾飞将阅读习惯推向了两个极端,实用主义和个性主义。经济管理、励志类图书的畅销展示着人们为应对生活挑战而进行的功利性阅读的一面,而《盗墓笔记》、《诛仙》等网络小说的兴起又暴露出人们为逃避现实而陷入网络文学的另一面。

(编辑:李月)



中国30年阅读变迁史:曾经,文学一统天下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