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大使吕云征:跨越重洋的文化摆渡人

2025-09-24 15:52  记者摄影家  文:叶华   点击:3068

20250912-1.jpg

中美文化大使吕云征:跨越重洋的文化摆渡人


文:叶华


20250907-10.jpg

为更好宣传中国军地书画院广大书画艺术家的卓越成就与精美书画艺术作品,激发艺术家创作热情以产出更多优质佳作,全面提升军地书画艺术水平,经中国军地书画院艺术指导委员会与人民美术网编委会共同商定,特启动 “全国优秀书画艺术家推介计划”,面向全国遴选并推介 50 名德艺双馨的书画从业者。今日,我们满怀激情与崇敬,将目光投向海外,向国内外受众推介一位从祖国白山黑水走出、赴美创业 40 载,最终成长为世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的杰出文化使者 —— 吕云征(常用名:涓子),讲述她跨越山海、以文化为桥的辉煌人生。

20250912-3.jpg

“文学不仅是乡愁的容器,更是文明的桥梁。” 怀着这样的信念,吕云征(涓子)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以笔为犁、以诗为舟,更以笔墨为媒,载着中华文化的星火,在大洋两岸架起了一座连通心灵与文明的桥梁。她的书画创作与诗歌、文学事业一脉相承,同为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播的载体,近日,记者通过深度访谈,走近这位深耕海外文化领域的开拓者,聆听她背后的故事,赏析其笔墨间的深情。

20250912-4.jpg

涓子的文化基因,早在童年便已植根。她出生于黑龙江农村的书香世家,爷爷曾读私塾,通晓医卜星相等传统学问,还能开方治病,是方圆百里受人尊敬的 “先生”;奶奶亦有文化,擅长讲述各类传统故事,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她自幼便浸润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中,书法与绘画的种子也在此时悄然萌芽。两岁时,涓子随母亲与哥哥迁居沈阳,成长过程中,她养成了真诚直率的性格 —— 不善言辞交际,说话直来直去,却藏着几分大男孩般的通达与豪气。朋友曾这样评价她:“她像水,细小的水,无声却能浸润周边的一切,用内敛的力量温暖着身边人。” 这份特质,也深深融入了她日后的艺术创作中。

20250912-5.jpg

上世纪 80 年代,涓子与先生先后远赴美国,这一步,彻底改写了她的人生轨迹。初抵异国的经历,至今仍清晰印在她的记忆里:买机票时,因无法准确说出目的地的英语名称,她在售票厅手足无措,幸得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美国留学生艾米丽主动相助 —— 艾米丽不仅帮她确认了 “斯波坎”(Spokane)的地址,还在纸条上写下中英文对照的常用语句,为她解决了语言沟通的燃眉之急;当飞机降落在旧金山国际机场,看着满墙滚动的英文字幕、往来的异国面孔,她瞬间感到 “失语”,像折翼的小鸟般充满惶恐,最终靠着攥紧机票与艾米丽写的纸条,向机场工作人员求助才顺利转机。

20250912-7.jpg

直面语言与文化的双重障碍,涓子没有退缩。抵达美国的第一周,她便走进社区免费英语学习班,从零开始攻克语言难关;两周后,便加入 “洋插队” 的打工大军,从社会最底层开启奋斗之路。她先后在中餐馆厨房帮工、比萨店打杂、大学自助餐厅服务,还做过教学楼与学生宿舍的保洁、住户房屋清扫等工作,甚至曾同时打两份工,每周工作七天,每天至少忙碌十个小时 —— 常常是这边刚下班,便匆匆赶往下一个工作地点,忙得连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都记不清。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餐馆洗碗工,当看到五六米长的不锈钢洗碗机时,她满是惊讶:“从未想过洗碗还能靠机器。” 机器不停运转,传输带上的餐具接连不断,她需半猫着腰,一刻不停地将消毒后的盘子、碗、刀叉从输送带上取出并摆放整齐。洗碗房内雾气弥漫,“对面闻声不见人”,机器轰鸣声中,连班头说话都要扯着嗓子贴近耳朵才能听清,闷热的环境让她很快汗流浃背,衣服紧紧贴在身上。一天工作结束,她的腰已直不起来,回到住处后,不吃不喝便倒头就睡。正是这样的艰辛经历,磨砺出她坚韧不拔的性格,也为她后来的文学与书画创作积累了最真实的生活素材。

20250912-9.jpg

涓子与诗歌、书画的深度结缘,源于一次充满温情的 “回乡之旅”。有一年十月,她回到故乡探望父母,期间因身体不适在医院小住,亲戚朋友纷纷带着慰问品与关怀前来探望,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漂泊多年的她倍感温暖,却也生出 “不知如何报答” 的牵挂。回到美国后,这份情绪始终萦绕在她心头,直到十二月的一天,她坐在书房,目光落在母亲从中国带来的贝壳画 —— 画上的万里长城蜿蜒起伏,瞬间勾起她对家乡、对父母的思念,也点燃了她内心积压已久的情感。

20250912-10.jpg

她当即拿起笔与纸,任由思绪流淌:“半生奋斗累身伤,归国就医求健康。八旬父母陪左右,兄弟姐妹齐相帮……” 一行行七言诗句跃然纸上,既是对过往辛酸奋斗的回望,也是对亲情温暖的感恩。与此同时,她铺开宣纸,以笔墨勾勒长城轮廓,线条间既有传统山水画的苍劲,又融入了游子的细腻情思,这幅即兴创作的《长城忆》,成为她书画创作的标志性起点。当晚,她将诗作与画作一同发给父亲、叔叔及亲友,得到了家人的肯定与鼓励 —— 父亲与叔叔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的赞扬让涓子感受到文字与笔墨共同的力量,也让她窥见了艺术世界的灵动与自由。从此,诗歌与书画成为她情感表达的 “双出口”,无论是乡愁、奋斗还是感动,都化作笔下的方块字与水墨痕,在纸页间绽放光芒。

20250912-11.jpg

2018 年,涓子的艺术之路迎来重要转折。这一年,她前往纽约参加 “首届华人法拉盛诗歌节”,当看到众多华人用母语朗诵诗歌、交流文学与书画时,她内心的文化归属感被深深触动。更令她意外的是,自己的作品《思念从一壶茶说起……》被组委会选中,由 “纽约的梅”(网名)现场朗诵,同时她带去的书法作品《乡音未改》也在现场展出 —— 这幅行楷作品书写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笔法流畅自然,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风格,引发在场观众强烈共鸣。这次经历,不仅是对她创作的肯定,更让她坚定了 “以文学与书画联结海外华人” 的想法。回到家中,她开始系统研习国内外著名诗人的作品与书画名家的笔墨技法,恶补文学理论与传统书画功底,力求让创作兼具自然美、情感美与艺术美,创作热情也愈发浓厚。

20250912-12.jpg

在书画创作中,涓子尤重工笔画与行楷书法,她始终秉持 “传统为根、创新为魂” 的理念,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融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她的工笔画作品《梦》曾参加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并获优秀奖,这幅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虚实交织的场景,人物轮廓与景物细节通过色彩深浅、冷暖对比,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与空间感,既蕴含传统工笔的精致韵味,又融入了对海外生活的独特感悟,被评委会称赞 “于传统中见新意,于细节中藏深情”。而书法作品则多取法传统,楷书师法唐楷的严谨端庄,行书承袭 “二王” 的灵动洒脱,在不同主题创作中灵活调整笔法,形成了兼具遒劲与温润的个人风格。

20250912-8.jpg

2019 年 5 月,涓子发起成立 “小木屋文苑”—— 取 “远离喧嚣、静心创作” 之意,她特意从网上找了一张木屋图片作为图标,并写下 “世界太吵,你只需要听自己的心跳” 的寄语,这便是后来 “北美翰苑” 的前身。文苑中不仅交流诗歌文学,更成为海外华人书画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大家通过线上分享作品、线下组织雅集的方式,传递笔墨情怀。2022 年初,她又正式申请创办《海外華英》文学平台,情人节当天,她在平台发表诗作《曼哈顿的夜》,同时刊登了同名书法作品,行楷字迹在宣纸上舒展,将 “夜色漫过曼哈顿的窗,乡愁落在笔尖上” 的诗意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因真挚的情感与细腻的表达,迅速引发海外华人与艺术爱好者的共鸣,随后还被《草根文学》杂志转载。至此,一个以 “讲好海外华人华侨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为宗旨的文学艺术平台正式成型。

20250912-14.jpg

如今,“北美翰苑” 已成长为《海外華英》旗下的核心力量,旗下汇聚 30 个诗社、文学团队及书画创作小组,涵盖朗诵团、绘画社与书法研究会等多个文化艺术团体,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诗人、作家、书画家及朗诵艺术家加入。有来自纽约的龚姓书法家入群时感慨 “终于找到家了”,年轻画家刘帅更是仅凭平台线索,将自己的工笔画稿与诗作一同寄到她美国的家中 —— 这些温暖的瞬间,让涓子愈发坚信:“汉字与笔墨是华夏儿女共同的基因,无论身在何处,文化的纽带总能将我们紧紧相连。”2022 年中秋晚会上,她在祝词中说道:“诗歌是游子心声的翅膀,笔墨是文化传承的根脉,无论天涯海角,都能飞越山川湖海,抵达故乡的屋檐。” 这句话,既是她对艺术的理解,也是对海外游子共同心境的诠释。

20250912-15.jpg

为推动文化传播的 “国际化”,涓子主动搭建合作桥梁:加入华盛顿中文电视台、华尔街卫视及北京诗派,成为北京诗派首个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海外总编;与中华诗艺社、凤凰山国际诗歌峰会等国内文学艺术团体建立联盟,通过联合举办书画展、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她始终认为:“文字与笔墨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文化的种子、民族的根。”《海外華英》平台先后举办 “丝路墨韵”“中秋月・中华情” 等书画展,展出海外华人创作的百余幅作品,其中涓子的工笔画《莲之礼赞》与书法作品《烽火台》节选备受关注 ——《莲之礼赞》以 “于最淤塞处发力” 的莲花为主题,笔触细腻传神,隐喻着海外游子在困境中坚守的品格;书法《烽火台》则以苍劲笔法书写 “穿越一亿四千万年的火山,当黑在眼前呈现时,她已开起另一种光明”,将诗中的哲思融入笔墨,被观众评价为 “诗墨相融,刚柔并济”。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海外华人的精神生活,更成为中美民间文化互动的 “直接渠道”,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与理解发挥了纽带作用。2023 年 9 月,湖南读书会授予她 “中美文化大使” 荣誉称号,这份认可,更坚定了她 “以文化为桥” 的初心 —— 正如她所说:“光无法抵达的地方,笔可以抵达。”


在专注文化事业的同时,涓子从未忘记 “善意无国界” 的初心。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她与 “北美翰苑” 领导层迅速组织募捐,将筹集到的 N95 口罩及时送达武汉,并参与制作口罩宣传短片,助力疫情防控;得知美国西部内华达州需要募捐时,她虽身在国内,仍第一时间联系组织者垫付捐款;在日常中,她积极参与教会义工活动,为无家可归者捐赠食物、烹饪餐食,还投身世界和平委员会组织的各类公益行动。她曾资助三名亲戚家的孩子完成大学学业,如今这三位年轻人分别成为大学教授、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与电脑工程师,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而她自己的孩子,却是靠打工完成了学业。“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改变他人的命运。” 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践行公益的信念。

20250912-16.jpg

2024 年 9 月,涓子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重要时刻 —— 受邀参加在美国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未来峰会。此次峰会汇聚 130 位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围绕可持续发展、国际和平与安全、科技与数字合作等五大领域达成《未来契约》。会议期间,涓子身着中国民族服装,在休息时段走上讲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烽火台》,旁边的展示屏同步呈现她的同名书法作品。当 “穿越一亿四千万年的火山,当黑在眼前呈现时,她已开起另一种光明” 的诗句响起,苍劲的笔墨与深邃的诗意相得益彰,独特的东方哲思与艺术表达引发了现场多国代表的兴趣,也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国际舞台上悄然绽放。


如今,涓子在美国生活已近 40 年,但 “中国心” 从未改变。她的诗作《油条・豆浆》中,“有熟悉的母语钻进耳朵,展眼一看 —— 周围尽是黑头发黑眼睛,恍惚,我是在故乡自家门前的小店里” 的描写,正是她刻进骨髓的故土情怀;而书画作品《故园秋色》则以工笔技法勾勒北方乡村的秋景,稻浪、雁阵与老屋在笔墨间流转,将对故土四季的思念转化为可视的艺术形象。她的艺术创作极少使用华丽技法,却总能从平凡生活中捕捉精髓:公园的落叶、雨后的金鱼、厨房的粽香,都能成为她笔下的 “禅意”;《盛大神殿》以烽火台与玻璃球体的意象入画,隐喻文化传承的壮丽与脆弱;《金秋抒怀》借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呈现 “落叶归根” 的意象,勾勒海外游子的故土情结;《莲之礼赞》中 “于最淤塞处发力” 的莲,更是她自身奋斗历程的写照。


多年来,涓子始终保持着凌晨创作的习惯,凭借对艺术的热爱与坚持,她的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报纸、杂志及网络平台,诗歌先后斩获《诗者》诗歌大赛二等奖、“富四方杯” 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首届香港国际诗人奖、凤凰山国际诗歌峰会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书画作品也多次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展出并被收藏,书桌抽屉里堆满了获奖证书。但在所有荣誉中,她最珍视的,是父亲写给她的一首长诗与一幅书法条幅 —— 诗中既有父亲对女儿的牵挂,也有对她进步的鼓励;书法 “吾心安处是吾乡” 则成为她艺术创作与人生选择的精神坐标。


2024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涓子牵头《海外华英》文学平台,联合华盛顿艺术杂志、华盛顿中文电视台、美国华尔街卫视、凤凰山国际诗歌峰会组委会及《凤凰山诗刊》,共同举办了全球性的《我爱我的祖国》诗歌书画大赛。活动得到世界各地华人艺术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收到数千件诗歌与书画作品,不仅传递了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怀,更让中华文化通过多元艺术形式,被更多人看见与认可。

20250912-17.jpg

展望未来,涓子已规划好新的目标:2025 年初春,她将正式启动 “华英遗产计划”,致力于整理海外华人作家的手稿、口述故事及书画家的作品与创作心得,并提议编纂《华英年鉴》。“这对海外年轻一代尤为重要 —— 许多孩子生在海外、长在海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存在断层,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让他们能触摸到先辈的文化足迹与笔墨温度,找到自己的精神根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这句名言,一直激励着涓子前行。从洗碗工到文学书画领域的旗手,从海外游子到文化大使,她用 40 年的奋斗证明:“一辈子,一件事,一世情” 的坚守,能让文化的星火跨越山海,照亮更多人的心灵。未来,这位 “跨越大洋的掌灯人”,还将继续以笔为桥、以墨为媒,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明对话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本文作者 叶华 介绍】叶华:本名吴晔华,高级教师,据三尺讲台纵谈古今中外,握一支粉笔挥洒春夏秋冬,在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文章60余篇,编写多部读本。事迹载于《中国教师报》和“为先在线”等媒体,被誉为“山乡一支笔”。



(责任编辑:土火)


中美文化大使吕云征:跨越重洋的文化摆渡人

QQ20240908-110010_副本1.jpg

公众号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摄影作品

会员投稿|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791-85660012